“唯识”就是下面这张图的意思:如来藏(第三层人体意识)重新回收、控制住了“感知的主体”,“感知的主体”不再去感知显性世界,并且保持“感知的主体”本身的纯净,这就是“唯识”的真正意思。三、“唯识无境”的含义我们把“唯识”的意思分析清楚了以后,在来看两个与“唯识”有紧密关联的词,第一个:唯识无境。我们先解释一下这个“境”的意思。

“境”是“感知的主体”对“显性世界”进行感知Perceive的结果。“唯识”的意思是:如来藏(第三层人体意识)重新回收、控制住了“感知的主体”,“感知的主体”不再去感知显性世界,保持“感知的主体”本身的纯净,这样的结果不就是:“唯识无境”吗?大家理解一下,是不是这样的?四、“万法唯识”的含义第二个与“唯识”有紧密关联的词:万法唯识。

这里的“万法”,从狭义上来看,是指所有的佛法,但是,从广义上来看,是指所有的儒、释、道的方法,从更广义上来看,是所有让人找回“真正自己”的方法。也就是说,在“重叠结构世界”中,人要找回“真正自己”,方法只有“唯识”:如来藏(第三层人体意识)重新发现、回收、控制住“感知的主体”。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抛开“感知的主体”,就能找到“真正自己:如来藏”的方法,要找到“真正自己:如来藏”就必须发现、回收、控制住“感知的主体”。

这就是“万法唯识”的含义。五、“唯识”与“观自在”内涵相同看过本系列第四篇解读《心经》文章的网友,一定会意识到,“唯识”的内涵与“观自在”的内涵,其实是一样的。“观自己”与“唯识”的内涵都是:如来藏(第三层人体意识)重新发现、回收、控制住“感知的主体”。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发现,为什么玄奘法师要把《心经》中的“观世音菩萨”,特立独行地翻译成了“观自在菩萨”,而其他的《心经》翻译版本都采用“观世音菩萨”。

这是因为玄奘法师是专门学修《唯识学》的,他从《唯识学》的角度,认识到了“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真正内涵,“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不是“观世音菩萨”的色身,而是“观世音菩萨”的“如来藏”,所以,玄奘就为“观世音菩萨”的“如来藏”起了一个新的名字:观自在菩萨。“观自在”本身也是成就所有菩萨的“方法”。六、“法相”的意思。

玄奘法师与窥基法师所创立的“唯识宗”又称为“法相宗”,那么,“法相”与“唯识”之间有什么关联呢?我们先来解释这个“法”字。这个“法”其实是“唯识之法”的意思。“相”的意思是:按照“唯识之法”练习以后,“感知的主体”在隐性世界中,所“看”到的一切。按照《郭店楚简·老子(甲本)》的内容来看,“感知的主体”被“第三层人体意识”回收了以后,并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能够更加高效地生活、工作。

 3/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绝世  字面  名字  独立  欣的字面意思是什么意思  10个绝世而独立的好名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