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号地名”原则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以年号为地名的实例是东汉建安八年(197年)所置的建安县(治所在今福建建瓯县松溪南岸),首先提出地名以年号命名问题的则是北魏杨 之。杨 之著《洛阳伽蓝记》是一部关于北魏京城洛阳佛寺(伽蓝)、园林的著作,虽非专述地理,却最早提出了以年号命名地名的原则。该书卷二正始寺:“百官等所立也,正始中立,因以为名”;卷三景明寺:“宣武皇帝所立也,景明年中立,因以为名”。
正始、景明均是北魏宣武帝元恪的年号。《伽蓝记》卷二珞寺下曾提及熙平寺,按:熙平系孝明帝元诩年号,熙平寺有可能也是以年号命名的。 到了唐朝,李吉甫将此原则简洁、完整地归纳为“因年号为名”。《元和郡县志》卷二八池州至德县:“本汉石城,至德二年刺史宋若思奏置,因年号为名”;卷二九道州大历县:“本汉营道县地,大历二年观察使韦之晋奏析延唐县于州东置,因年号为名”。
宋代对此有完整的继承。《太平寰宇记》卷二七乾祐县:“便以年号名县”;卷一0 0永泰县:“唐永泰二年置,以年号为县名”;卷一0八兴国县:“太平兴国年中析赣县七乡于险江镇置兴国县,以年号为名”;卷一四五乾德县:“乾德三年置,以年号为名”。《舆地纪胜》卷二六隆兴府:“隆兴二年,守臣郭祚以孝宗潜藩申请,下三省议,特用纪元之号,赐府额曰隆兴府”。
《方舆胜览》卷一五太平州:“太平兴国二年,与兴国军并建,分纪年以名之”。 年号地名的实例,唐代有14例,宋代有17例,元代连一例也没有,明清时期地名反而要避年号的讳了。例如明北直隶有隆庆州,始置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至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时为避年号讳而改为延庆州(今北京市延庆县)。又如,宋代以来嘉兴府所辖有崇德县,清入关前皇太极第二个年号也叫崇德,于是康熙元年(1662年)时因避“崇德”年号讳而改崇德县为石门县(该县1958年已废,故治在今浙江桐乡市西南之崇福镇)。
所以,这条原则已经走完了从产生到消亡的全部历程。 七、“以形得名”原则 中国的文字,有相当一部分起源於原始的像形图案,所以早在甲骨文中便不乏像形地名之例;可是最早论及地名以像形得名原则的,要迟至东汉末年的刘熙。《释名·释山篇》:“石载土曰山且山且 ,胪然也;土载石曰崔嵬,因形名之也”。清人毕沅疏:“捷卢若锯牙,然石之载土正似之”。
对于像形地名,郦道元并不以记载为满足,而是努力将它归纳为普遍性原则。如《水经·巨马水注》:“涞水又迳三女亭西,又迳楼亭北,左属白涧溪,水有二源,合注一川,川石皓然,望同积雪,故以物色受名”;《洛水注》:“休水……北历覆釜堆东,盖以物象受名矣”;《江水注二》:“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上合下开,闇彻南山;有门像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文,类牙形,并以物像受名”;《三艮水注》:“裴渊《广州记》(番禺)城北有尉佗墓,墓后有大冈,谓之马鞍冈。
文章TAG:名字 墙砖 南京城 有趣 古代 古代城的名字叫什么名字 南京城墙砖上那些有趣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