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殷商时期以东、西、南、北方位命名地名的原则已非常完善。至于殷商以前的方位地名概念,因无传世文献和地下出土文物为证,我们今天不得而知。 与东、西、南、北概念相比,“阴”、“阳”方位概念大约起源稍晚。金文中有“阴阳洛”的铭文 。春秋时成书的《诗经》中,《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阳”;《采苓》:“采苓采苓,首阳之巅”;《召南》:“殷其 ,在南山之阳”;《小雅·六月》:“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等等。
但没发现《诗经》中带有“阴”字的地名。 1986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七幅战国秦时地图中,六号图 上有“阳尽柏木”、“阳有蓟木”等注记。 《尚书·禹贡》中的地名,有岳阳、峄阳、衡阳、华阳、 山之阳、华阴。华阳、华阴以其位处华山的南、北而得名。战国燕置有渔阳郡。秦在统一进程中和统一後,置有南阳、广阳、山阳等郡,又有泾阳、济阳、睢阳、耒阳、颍阳、颍阴、汝阴、雕阴、山阴、漯阴等县,其中泾、济、睢、耒、颍、汝、漯均为河流名称。
则知战国、秦时以山、水为参照物的阴、阳概念已最终形成。所以,西汉初年谷梁赤在写定《谷梁传》中总结了“水北为阳,山南为阳”的地名命名原则 ,东汉灵帝时的经学家服虔则补充说:“水南曰阴” 。东汉末年的刘熙在《释名·释山篇》中提出了另一种命名原则:“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随日所照而名之也”。这些原则均被后世广泛袭用,并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 。
另外,先秦、西汉时期东、西、南、北等方位词有时也被用作前缀,以区分或避免地名的重名 ;又,尽管古代产生了阴、阳方位概念上的地名,但反过来说,地名带阴、阳字者并不一定都表示方位 ,这是应该特别说明的。 二、“因山为名”原则 作为地名通名的“山”,最早见于甲骨文中 ;甲骨卜辞中也有具体的山名,如 山、 山等 。
以山为名的具体实例,先秦时可能早已有之 。不过,见於文献记载有关以山为名的论述,则是汉代及其以后的事了。 东汉末年的应劭首先涉及了这个问题,他解释夷陵县得名时说:“夷山在西北,盖因山以名县也” 。应劭总结秦郡之命名“或以山陵” 、圈称所称“昔天子建国名都、或以令名、或以山林” ,均包括了因山为名的原始思想。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则云:堂螂县“因山名也”。南朝宋人盛弘之、山谦之,最终将其明确归纳为“因山为名”四字原则 ,盛氏《荆州记》称 :“嵩梁山在澧水之阳,望之如香炉之状,今名石门。吴永安六年自然洞开,玄朗如门三百丈,门角上各生一竹,倒垂下拂,谓之开箒,孙休以为嘉祥 ,置(石门)县 ,因山为名” 。
文章TAG:名字 墙砖 南京城 有趣 古代 古代城的名字叫什么名字 南京城墙砖上那些有趣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