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妇门前是非多」这个典故怎么来的?这句话的上半句是什么?
典故由来,不过口口相传。全句应为:鳏夫房顶炊烟少,寡妇门前是非多。不过后半句实在太出名,使上句湮没无闻,吸引了所有的噱头和关注。其实这些话原本没有定式,也就意味着没有标准答案,我觉得即使说成“久病床前无孝子,寡妇门前是非多”也不伤大雅——自然,这句话仍然是噱头。(一)古时农村的鳏夫房顶上当然不容易见到炊烟,这起码分为四种情况:走亲访友、呼朋引伴,喝酒应酬去了;老无所依,投靠亲戚朋友去了;就是纯粹的不会做饭、不爱做饭,宁可噎馒头、吃泡菜、喝凉水、空腹硬挺、嚼冰糖……也不生火。
我自小在乡下长大,仅以我们那儿的农村而论,无论是失独老人还是大男子主义的父辈,不会做饭的可以说是占到99%。如今的农村,人民过上了好日子,大多数家里都有电器,有沼气,更见不着炊烟啦!想起小时候,每当朝阳初升、午间歇憩、夕阳西下的时候,在屋后的山梁上,可以看到湾前湾后、嘴上嘴下(我们那儿的农村,地名以xx湾、xx嘴居多),家家户户的烟囱边、房顶上都缭绕着炊烟,并最终氤氲到大片大片的树梢上,湾里有成群的白鹤,偶尔懒洋洋的飞翔就如同在云端上漫步。
有时候父亲在身边,就会告诉我,“听说过‘因火生烟夕夕多’吗?这就是了。”而出仕的鳏夫呢?我读过一句最凉薄无情的话是:当官三大乐,升官发财死老婆。即使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元稹,在元配韦氏亡故后,也先后与制出薛涛笺的薛涛、安氏、裴淑、刘采春等缠夹不清;还有我们文采风流的苏东坡老先生,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开千古悼亡词之先河,又为悼词之绝唱,在王弗故后,老先生又续弦了王弗堂妹王闰之,又有没有名分的朝云。
朝云走后,老先生写了一副挽联: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所以啊,没有谁会当真把谁记一辈子,父母故去,也不过是“儿哭三声找板板,女哭三声找碗碗”,爱人故去,你要他取次花丛懒回顾?你要他人生若只如初见?对不起,忙着呐!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如此而已。(二)如今的社会里,已很少有人喜欢搬弄寡妇的是非。
现在的娱乐生活丰富之极,真有丧偶的妇女,若是丈夫因公或因工死亡,她们拿着赔偿,要么嫁人(孩子给别人打,房子给别人住,床铺让别人睡),要么广场舞、棋牌社、茶楼、旅游、聊闲天忙得不亦乐乎,哪怕人家子虚乌有的乱嚼舌根啊!这无疑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大伯在家父逝世70天之后曾告诉我:“那娃儿呀,这么久了,该翻篇啦!这跟看书一个意思,一页看完看下一页。
文章TAG:皇命 择偶 标准 皇命难为讲的什么 择偶的标准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