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音谱打击起来,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这种组合乐器的演奏,显然是需要相当的技巧。据《周礼》上说,那时还专门设有乐师教授。1978年,湖北省随县一座战国时代的曾侯乙墓,出土几组编钟,大小64件,总重量达2500多公斤,六个青铜铸造的佩剑武士,双手支托着钟架横梁。整个遗物保存完好,造型奇特,蔚为奇观。
尤其奇妙的是,只要准确敲击钟上两个不同的标音位置(正面和一侧),每一件钟都能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上中层编钟发音清脆嘹亮,给人以明快之感,下层编钟则深沉宽宏,浑厚朴实。此外,河南信阳出土的一套十三枚春秋末期的编钟,每口钟同样能发两个音。敲击钟体隧部,钟发一个音,敲击它的鼓部,又发另一个音;两个音的频率之比大多是一比一点二左右。
科研人员发现,钟体上某些部位有磨、锉的痕迹,调音方法符合声学规律。可见在钟的制造上,我国古代工匠有着丰富的经验与创造。周朝时把制钟的人叫“凫氏”,《考工记》把他们的经验体会记载下来,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四、古乐钟为何要做成像片瓦合在一起那样形状那时候,钟用青铜铸造,为了求得好的发音效果,他们摸索出了铜锡的配方比例以六比一为佳的经验数据。
特别是他们知道“薄厚之所震动,清浊之所由出,侈弇之所由兴”,发现了钟体厚薄、钟口大小与其振动、发音的频率高低、清浊、抑扬急郁之间的关系。它还说:“钟已(太的意思)厚则石,已薄则播。”就是说钟太厚则声音太闷,不明快,太薄则声音太散,不结实,均于音色不利。关于响度及它和传播距离的关系,《考工记》里也提到“钟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钟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
”这些都是符合于声学原理的。古钟的造型,以起源于西周中期的甬钟见长。甬钟“钟体、钟柄皆下大,渐敛而上”,其表面铸有精美的纹饰,线条过渡优美顺畅,这是聪明的工匠从大自然的美景获得的启示,精巧构思,匠心独运之作。不过,为了声学效果良好,“古乐钟皆扁如盒(合)瓦”。什么道理呢?古人自有主张。但是这一套后来失传了,外行制钟,一味追求好看,都制成了圆钟。
“急叩之晃晃然不成音律”。这个千古疑案直至到了沈括手中,才迎刃而解。沈括这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也涉足音乐园地,留下了宝贵的足迹。据《宋史・艺文志》记载,他的音乐著作包括《乐论》、《乐器图》、《三乐谱》和《乐律》等等,可惜均已佚失。唯独在《梦溪笔谈》中还保存了五十多条关于音乐的记载。这些虽然算不上系统的音乐著作,但含有许多独创性的见解,是我国音乐发展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贵遗产。
西方的乐器代表是钢琴,那我们的是什么?比钢琴好吗?
西方的乐器代表是钢梦,那我们的是什么?比钢琴好吗?答:中国的民族乐器扬琴与钢琴同宗,好多演奏技巧比钢琴多,你看到的宋飞二胡大师的《三门峡畅想曲》是钢琴伴奏的,其它几乎都是扬琴伴奏的,所以扬琴就是中国的钢琴。因为钢琴和扬琴都属于击弦乐器,扬琴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它的音量宏亮,刚柔并济,音色有弦音的鲜明特点,慢奏如叮咚泉水,快奏如潺潺流水,中音区音色明亮颗粒性好尤如大珠小珠都入盘般清透、低音区朦胧浑厚深沉,表演力极其丰富,既可独奏又可伴奏,或琴书或说唱,或为戏曲伴奏,在广东音乐和江南丝竹曲中是不可缺少的主乐器。
扬琴有数种,常用有八音(f1~c2),十音(d1~d3),十二音(c~e3)、也称双八、双十、双十二型、还有变音扬琴G~g3、转盘转调扬琴有G~a3,全律活码大扬琴有G~c4,电扬琴有G~g3、音域也是宽广的!演奏扬琴时左右手各执一琴竹片,竹块头分别敲击条码两侧弦,技法上有:单音,左右弹轮、双音和弦,密竹轮音,衬竹,反竹,顿音,琶音,拨弦,泛音,上下滑音,对演奏轻快活泼曲子,有些技巧超过钢琴。
文章TAG:乐器 乐器是什么 你知道是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