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学习若方法不对,不但进步甚慢,而且可能会走上歪路,形成不可更改的坏毛病。这方面,建议学习者一定要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有条件的可以求教于专业老师,自学为主的朋友可以参照正规出版的教材,通过网络,也可找到比较权威实用的学习资料。第三,乐器学习,不能只满足于技术的提高。仅仅有技术,而没有足够的文化修养、艺术素质,是不可能真正演奏好一首作品的。
音乐,表达的作者的内心情感和思想,你没有足够的文化理解能力,没有足够的生活体验, 怎么可能表达的好?缺乏文化素养的演奏者,最后往往只能成为一名“工匠”,演奏得出精准的音符和快速的技巧,但是却缺乏感染力和文化深度。因此,加强文化学习,对于一名乐器演奏者来说,是多么地重要啊。这方面,多读书,多接触自然,多向民间采风,都很有用。
“磬”这种乐器到底是什么,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一、在商朝,磬是只有帝胄王族才配享用的高级乐器现在我们常用“锣鼓喧天”一词来描写热闹喜庆场面。鼓、锣之属在我国出现得很早,传说远古时代伊耆氏就有土制的鼓,草扎的鼓槌。在生产劳动和军事活动中,鼓曾一度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比起钟、磬在往日的地位来,又嫌稍逊风骚。钟磬这些古乐器,在现代的乐队里除了偶尔猎奇点缀,发思古之幽情以外,几乎已经绝迹。
但在古代却是主要的乐器。1973年9月下旬,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洹水南岸发现了一个殷代石磬。它用灰色岩石作原料,两面都饰有张口欲吞、精致逼真的虎形花纹。仅就美工而论,它已不失为一件古色古香的珍品。其实它在商朝,是只有帝胄王族才配享用的高级乐器。其悬孔上方两侧被悬绳长年磨损的印记,磬面的累累敲痕,标志着它曾于石城金阙之中,饱览钟鸣鼎食的景象。
除了石磬以外,后来还出现了玉磬,制作工艺也愈加精巧。二、古人如何对磬进行调音?在春秋时期就有专门造磬的工匠,叫做“磬氏”。他们有一套造磬的经验,譬如对于校音,就有“已上则磨其旁,已下则磨其端”的方法。就是说当石磬的发音频率太高时,通过磨磬体的两面,使它变薄,以便降低振动频率。当磬体发声的频率太低时,就磨它的两端,使磬体相对变厚,从而可以提高振动频率,获得所需的磬声。
学过物理学的人,了解这点并不很难,但是在三千年前要总结出这套规律却非同小可。有了这种保证“音准”、准确把握音调高度的经验,古代人才能欣赏到说耳的磐声。三、“编钟”和“编磬”古时的钟、磬,不但单独撞击,远在商周时代就出现了所谓“编钟”或“编磬”。就是说把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或磬)相次编排起来,悬挂在一个专门的架子(称为“虚”)上。
文章TAG:乐器 乐器是什么 你知道是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