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也者,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的开篇深刻而利落,上来就说:人生来就有与天地相通的本性;依照天性起心动念是符合天道的;修道就是要发挥教化的作用。

我们将这三句话倒过来看,不难发现,《中庸》这本书就是要君子们按照书中所述的原则,自我教化,进而让自己的起心动念符合天道,最终回归纯净的天性。这和《涅槃经》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不谋而合。第二段文字中,“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常常被翻译为:君子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这显然是把句中的“其所不睹”理解成了“人所不赌”,把“其所不闻”解释成了“人所不闻”,这里的“其”无疑代表君子本身。本句正解应为:即是在不看不闻的时刻,君子也应该保持戒慎恐惧之心。什么是不看不睹的时刻呢,比如君子静坐修心之时。“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即便是在那些不睹不闻意念隐微的时刻,也要让妄念“莫见”。

第三段文字,“中”表示在喜怒哀乐的妄念未发动之前的状态。《道德经》中老子说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道家所持守的中,也是这个自性清净的境界。和,是指妄念虽已发动,但被节制返还到中的过程。所以本段的意思是:修道的人,应保持清净的本性。若妄念发动,也应有所节制,进而返还自性清净的状态。如果达到了“致中和”的境界,自然会觉悟到自己本来就与天地并存于同一本位,与万物一起被生生不息的大道共同孕育。

认识到了这个境界,自然能明白早期儒家提出的“慎独”是多么深刻的思想啊!这个“独”,就是道家所说的“天地与我为一,而万物与我并生”,这个“独”就是佛家所说的打破我、法二执,成就“一道清净。”禅宗有个公案,某位僧人向百丈禅师求道,询问什么是修行的最高境界?百丈禅师说了一句令世人醍醐灌顶的话:独坐大雄峰。是啊,万法唯心,心境一如,能在修炼中体会到独坐大雄峰,真是了不起的境界啊。

现在想一想,那些在办公室里装裱着“慎独”字样的老板或官员们,若能摒除私心,消解人我,如天道般全心全意利益众生,“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何愁做不了商界大亨、政坛领袖呢?慎独是诚其意的功夫,真正领悟到了慎独妙处,才能“诚于中,形于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说,慎独是儒家修身觉悟的密钥,也是内圣外王成就圆满人生的法宝啊。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下一页

文章TAG:戒慎  不睹  君子  戒慎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