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实验里可以看出来,当我们自己以及外界给我们贴什么样的标签的时候,我们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成和我们身上的标签一致。

那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做来做到角色扮演呢?

青年创业者导师,畅销书作者张萌,在《人生效率手册》中,分享了一个“7个人物法”,值得我们参考:

1)选择标杆

2)提炼特质

3)确定目标

4)模仿行为

那张萌自己是如何来践行的呢?

她首先开始想象自己最想成为的7个人,比如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巴菲特,又比如曾国藩等等。

接着开始提炼他们每一个人的特征也叫硬本领,比如埃隆马斯克的快速学习能力,巴菲特的终生学习决心,曾国藩的坚持到底品质。

接着就是确定自己的目标,今年要先获得哪位标杆的品质?比如马斯克的快速学习能力。

最后一步,模仿行为。张萌开始学着马斯克去采取跨领域的学习方式,接触多个领域的知识,培养自己强大的迁移学习能力。

正是这样的一个“7个人物法”,让张萌每天都机制高效的生活和工作,能以极大的热情面对所有挑战,并通过课程书籍帮助更多的青年人掌控人生,实现梦想。

当我们像这样有意识的观察,思考,实践以后,积极主动的特质也会从我们所扮演的角色身上变为自己本身的特质。

方法3:做好课题分离,明确下一步可以怎么做

所谓的课题分离,是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一个理论,用来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

该理论指出我们想要真正解决人际关系烦恼,就要分得清什么是自己的课题,什么是他人的课题。

当我研究了这个理论后,发现了这不刚好对应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讲的能力区和关注区吗?

我们自己的课题就属于能力区范围,他人的课题就属于关注区范围。

我们是否能做到积极主动,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分得清两类课题之间的边界是什么。

一旦划分清楚了边界以后,我们就能在自己的课题边界内发挥出足够的主观能动性,想好下一步自己可以怎么做,一步步达成自己的目标。

具体怎么做呢?

1)划分边界

2)确定自己课题

3)明确下一步

讲一个我自己的故事。

前面讲到自己最近运营了一个头条写作营,帮助大家拿到优质作者和文章原创的认证。

在第一期的时候,100多个学员,真正拿到认证的非常少。

这多多少少让我很沮丧,觉得自己可能做不好这件事情,还是别搞第二期了。

后来呢,我打算采用课题分离原则来对自己重新梳理:

首先,划分边界。学员们能不能拿到这些认证,这始终是他们自己的课题,我不需要为他们是否拿到认证而感到沮丧。

其次,确定自己的课题。我真正需要关心的是,在运营的过程中,整个社群的流程是否清晰,大家对自己的任务,对规则是否足够清楚,那些没有成功的学员中有多少是因为自己对流程规则不清楚导致的呢?

经过这样一分析,自己也不再焦虑,而有了下一步的计划:

在第二期中,把一切流程都文章化,规范化,把整个运营分为几个阶段,带着学员一个个完成这几个阶段。

通过这么一梳理,第二期的效果明显好于第一期。

所以,我们要想养成每天跑步的习惯,不必一开始就早起跑10公里,可以先买双跑鞋,放在自己的床边开始一步步养成跑步习惯。

我们要想完成工作的转型,不一定要马上辞职,可以先跟身边做自己期望的工作的朋友聊一聊,建立起自己对新的工作的认知框架,再一步步搭建自己的能力框架。

结语

就像《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讲的那样,积极主动是其他习惯的前提。

有了积极主动的特质,一些背景平凡,条件普通的人也能让偶然的机遇变成巨大的机会,能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它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老实本分,按部就班,而在某种程度上是需要为了达成目标而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积极主动的核心是任何时候,我们都有选择的权利。

具体如何来做呢?三步骤帮助你

1)重塑意义,让”不得不“变成”我想要“。

2)角色扮演,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先假设自己就是这个人

3)做好课题分离,明确下一步可以怎么做

3. 测试好运气

目前第三方检测的前景还是不错的,但是如果说单指销售,还是看你选择的第三方检测公司的服务面,如果它本身的客户服务面比较符合客户的检测需求,销售就比较好做。前景也不错。

 4/6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