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横向比较——中法战争中法国远征军作战不利,不过是谈判中没有占大便宜,促使法国内阁倒台而已。两相比较,严重程度绝不是一个层级。全面战争是“水桶原理”的体现,交战双方在全面战争中拼尽全力,非死即生。在这个较量中,一丝一毫的弱点都会被放大,成为失败的因素。简单地说,清朝在用一支地方部队(淮军—北洋体系)对抗日本举国之兵。
李鸿章曾说自己“以北洋一隅之力,博倭人全国之师”。而且就是这一支地方部队,实际上也是不愿意对日作战的。避战保存实力的思想十分严重,主观上并不认同这场战争的必要性,大部分官兵不愿意为清廷出力,邓世昌那样的勇猛将领并不占多数。加上李鸿章先期战略判断失误,认为日本忌惮清朝国力,不会主动进攻,后来又寄希望于国际干涉,最终导致误判,全盘失败。
甲午战败,失去朝鲜、割让台湾。最关键的是清朝的发源地东北险些丢失,证明了洋务运动作用有限。这最终逼迫清朝试图完成第二次体制转向,向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时期的主流制度——君主立宪制转向。具体表现为1898年的戊戌变法和1906年的预备立宪。光绪皇帝在甲午战争中是主战派。根据英国领事个人回忆(不是信史),战前光绪皇帝曾质问军机大臣、醴亲王世铎,对日本作战准备的怎么样?没想到世铎推诿,说这是庆亲王奕劻的职责。
光绪转而询问庆亲王,庆亲王却说清朝准备不足。最终导致光绪大怒,摔了茶杯。光绪皇帝在晚清政治中的面目十分复杂。从某种程度上讲,光绪和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十分相似,都有强烈的救亡图存的意图,但都没有能力也没有机会改变形势。甚至他们俩去世的年龄都差不多——崇祯上吊时33岁,光绪被慈禧毒害时38岁,都是英年早逝。
戊戌变法时光绪已经27岁,慈禧这个年纪已经发动辛酉政变登上了权力核心。1898年时光绪已经亲政9年,却处处受到慈禧的控制,因此有借助改革夺回权力的想法。这一点,老谋深算的慈禧岂能不知?从血缘上看,光绪不是慈禧的直系亲属,两个人没有多深的感情,况且早被封建权力争夺搞得面目全非。地方上看,不少开明知识分子与官僚也有改革要求。
1895年11月,康梁推动建立了强学会,地点为北京。得到了如文廷式、翁同龢、刘坤一、张之洞的支持,是帝党与维新派的合作。但仅仅过了两个月,就在李鸿章的暗中授意下,由杨崇伊上书弹劾、封禁。强学会的封禁如同戊戌变法的预演。美国公使在致美国国务卿的信中曾表明——因为强学会的主力是开明汉族知识分子与官僚势力,所以遭到满洲勋贵的忌惮与强烈反感。
文章TAG:戊戌 龙门 风水 忌戊戌是什么意思 风水龙门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