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完全按照光绪皇帝及其改革派大臣的意愿完成的话,清朝会走向“君主立宪”的方向,和日本、沙俄、英国、德国的政治模式差不多,清朝完全腐败的局面会为之一新。(列强瓜分中国图)戊戌变法为何会失败?清政府这一庞然大物,已经经历了两百多年,垂垂老矣。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势力庞大,根深蒂固,反观光绪皇帝和他的那些改革大臣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根基都非常浅,军队的控制权又在慈禧手中牢牢把控着,光绪皇帝的变法就如镜花水月,折腾了103天,自己反而成了阶下囚。

(袁世凯像)戊戌变法的改革派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仅仅如此就触动了很多当权派的利益。而且这场改革主张“和平”进行,简直是痴人说梦,日本的明治维新前期也是经过血与火的斗争才得以使得维新变法顺利推进。戊戌变法没有血与火,改革怎么可能正常推行下去!戊戌变法的主张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根本就没有群众基础,官僚体制内的成员大多数反对,这场改革注定不可能成功。

(光绪皇帝像)八国联军进占北京后,慈禧彻底倒向西方列强。为了延续大清的命运,光绪皇帝变法的一那些内容,慈禧太后也开始推行起来。如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后来又准备所谓的“君主立宪”,这一切大都是挂着羊头卖狗肉,徒有其名,满族权贵根本就不想将手中的权力拱手让出。改革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很多根本不符合国情、民情,根基尚浅的光绪改革派的失败是必然的。

戊戌变法失败主要是时机不成熟吗?如果成功对国计有哪些积极意义?

我是子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清朝从1898年1月开始的戊戌变法搞了103天,以戊戌六君子死难,康梁奔逃去国而告终。那么,“戊戌变法失败主要是时机不成熟吗?如果成功对国计有哪些积极意义?”对于清末的戊戌变法的研究,着眼点已经极其全面,但说到戊戌变法的失败主要原因是不是因为时机不成熟所导致,在这里,子由仅就此点先做出一个明确的回答和阐释,嗣后,再回答其后的第二个问题。

首先,子由可以肯定地说,清末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断然不是因为时机不成熟,同样,一切的改良或者更激进的变革都不会是等到水到渠成之后,才优哉游哉的去发动。开宗明义的说,清末戊戌变法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维新指导理论暨康有为新公羊学的不成熟性,甚至反社会性所导致。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应该是康有为,而改头换面的公羊学就是作为康有为维新理论的基本内核存在其中。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当中,儒家学说做为几乎历代封建王朝的正统王朝理论已经根深蒂固,深入人心。儒家的学说与当世的理论变通都无不与所在的封建王朝所契合,它中庸、仁恕的主张是根植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沃土之上,极具生命力与相当的张力。可是,康有为的新公羊学一经当世,就做出一派要横扫儒学,鄙睨孔孟的架势,进而把儒家的经典著作考据为伪书。

这样一来,特别是在传统的中国,士子官宦,商贾军兵,能有几个人会赞同这样激进的政治主张?几千年的正统儒学灌输教育,使得人们本能的抵触这样的维新理论,守旧一派越加对维新派大事攻扞,尤为遗憾的是,朝野上下很多同情维新派,甚至主张对大清朝进行变革的大小官僚因此也对维新派疑虑重重,不能认同康有为的这些维新理论与观念。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解析,我们可以基本认定;清末戊戌变法的失败不是时机的问题。题主第二问大概是说,如果戊戌变法成功,会对国计民生有什么影响?子由继续回答这第二问;假如说,康有为等人的戊戌变法得以成功,无非第一是光绪皇帝完全亲政,第二是所谓的康圣人执掌国柄。那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首先,康有为会迫不及待的罢黜儒学,推行他推崇改革后的公羊学,随之,挟天子之威,“以君权雷厉风行”,要干什么呢?有一点可以肯定,康有为的目光中没有底层民众,因为,在戊戌变法之初,康有为在上书光绪皇帝之时,就反复提醒光绪皇帝,要小心底层百姓,防备他们“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不依靠底层群众,且没有维新派自己真实的存在土壤,这样,康有为还是要去大小山头,新军老营中间去斡旋,去依靠这些新老军阀。所以,掌握军权的守旧派一旦翻脸,维新派随时翻船。而同为维新派核心人物当中的谭嗣同,其为人与诗文的确可称双绝,但是,在政治主张上确实幼稚已极,在与其老师欧阳中鹄的信函当中竟然声称,可以考虑将新疆、西藏、东北、蒙古等地尽卖与外国,取得钱财做为变法的资金,以是故,一旦所谓变法成功,谁能保证就能对于当时或者之后的国计民生有积极的意义?综上所述;子由以为,戊戌变法的失败不是因为时机不成熟,而是因为其指导理论的极度不成熟。

 6/6   首页 上一页 4 5 6 下一页

文章TAG:戊戌  龙门  风水  忌戊戌是什么意思  风水龙门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