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现在的春节)在清代以前,一直叫“元旦”或“元日”等名称,而今天的元旦和春节几乎是两个时间概念。今天的元旦是公历的一岁之首,它是在中国使用公历以后出现的。中国古代使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和皇帝年号纪年法等,但没有现行的公元纪年法。中国正式的公元纪年法始于中华民国建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建立,为了与清朝划清界线与世界各国接轨,孙中山下令废除阴历,采用西历也即西方的公历纪年,公元纪年法开始在中国正式出现(同时使用与公元纪年法并存的民国纪年法,以公历1912年为民国元年),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则实行公历,以公历的1月1日为元旦新年。

就这样,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的历史结束了。然而,尽管孙中山代表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这一规定,但民国肇始,传统的惯性力量依旧使然,延用二千余年的农历纪年已经根深蒂固,面对公元纪年法,百姓多有怨言而不满,加之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存在的时间很短暂,当时北方还存在以宣统帝溥仪为象征的清政府,因而那时候颁布实行的公历纪年法对元旦新年的新规定,其效果不太理想,这种情况直到随后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正式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才得以进一步改变。

当时北洋政府为区分农、阳两节并彻底与古代长期使用的农历正月初一的“元旦”相区别,1914年,经内务总长朱启钤提议,袁世凯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正式将元旦定义为西历(公历)1月1日,将农历(阴历或夏历)新年岁首(古代的元旦)立春前后的正月初一正式改名为“春节”,并将“春节”作为全国性节日于1914年开始实施,自此,古代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农历正月初一的“过年”不称“元旦”而称呼为“春节”了,就是如今我们所过的“春节”了。

这种情况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出现过多次反复,实施效果各地也不一样。那就是虽然民国时期已定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当时只有机关和学校等才放假1天,而民间并不认可,老百姓仍延承旧习以农历初一为新年,因此即使在当时的大城市里1月1日也少有欢庆活动,更不要说广大的乡村了。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前夕,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决定废除公元纪年与民国纪年并存局面,完全采用世界各国使用公历纪年法,明确将公历的每年1月1日继续定为元旦【按公历(阳历)计算,俗称阳历年,也就是公历的新年】,而把农历正月初一继续定为“春节”【农历(阴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俗称阴历年】,且两者均为法定节假日,如今我们的元旦和春节作为节假日最终才毫无争议的完全定型而在中国大地扎根了。

综上所述,古代的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现在的春节)在清代以前,一直叫“元旦”或“元日”等名称,辛亥革命以后才改称为“春节”的。中国古代相当长时间农历正月初一的“元旦”新年,它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公历1月1日的“元旦”新年是不同的,我们现在过得“元旦”新年是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于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后的民国初期出现的,也就是把公历1月1日作为元旦新年和将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以后发生的事情,从中华民国建立开始,我国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才开始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新年的,为与古代农历正月初一的“元旦”相区别,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才正式改古代农历正月初一的“元旦”称谓为 “春节”称谓的,新中国建立后,继承这一历史遗产,明确将公历1月1日的元旦新年和农历大年初一开始的春节都作为法定节假日推行全国,最终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定型的没有歧义的被普遍接受的元旦和春节。

文化是历史的灵魂,是国家的软实力。正是基于春节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公历(阳历)进入中国之前,中国古代曾经长期把正月初一称呼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政府才将元旦定为公历的1月1号,后来又将农历的正月初一定位“春节”,新中国建立后进一步明确实施,元旦和春节两者概念明确都为法定节假日毫无争议】,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春节”这一中国古老的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正月初一  农历  初一  习俗  名字  农历初一又叫什么名字  正月初一的由来与习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