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一个时辰有几刻

每个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

一个时辰有几刻

2,一个时辰有几刻

因为……比如午时是十一点到一点,分为八刻,午时四刻就是12点。12点处于午时正中间,所以习惯性称为午正,所以一般就没有四刻的说法了。不过有五刻,六刻之类的说法,您没听过,只是因为现代不用这种计时法了。所以您说的时间就是戌时七刻,或者叫戌正三刻。几年的问题了,不知道还能不能帮到您。还有补充下,以前用的是百刻制,一刻真正的时间是14.4分钟,后来西方传入时钟,我国改为九十六刻制,15分钟为一刻,为了方便我还是习惯性的用了15分钟
http://wenwen.sogou.com/z/q828697956.htm
一个时辰等于八刻,在古代一天24小时就是12个时辰,一个时辰(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所以说是八刻钟,八刻钟也就是两个小时,能理解吗?这是最基础的常识,初中历史老师也会讲的,我说一下,下面的朋友说错了!

一个时辰有几刻

3,一时辰有四刻还是八刻

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依次十二生肖为其称谓.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 而 一个小时有 4刻所以 一个时辰就是8刻.
在中国,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一个时辰都是两小时120分钟,古代一个时辰分八大刻两小刻,大刻60分钟,小刻10分钟,一日为6000分钟(而现代人一日为1440分钟),这10刻钟的名字和先后顺序为;初初刻10分,初一刻60分,初二刻60分,初三刻60分,初四刻60分,正初刻10分,正一刻60分,正二刻60分,正三刻60分,正四刻60分,大刻相当于现代的14.4分钟,小刻相当于2.4分钟,古代绝对没有午时三刻的说法,因古代记时方法复杂,清未改用国际统一的记时法,就是现在用的一天24小时,1小时4刻1刻15分,中国的1个时辰正好两小时,所以一时辰八刻,分别叫一刻,二刻,三刻,…八刻,不分正刻初刻,这是官方规定的,民间算命的找良辰吉日的才分正刻初刻,只不过没有初初刻和正初刻这两个小刻了。午时三刻是11点45分,12点45分是午时七刻,这是清末以后的现代时间的说法,说古代有午时三刻的是扯蛋,是编剧导演发明的。
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有两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就是一秒钟。
一时辰为2小时,,一刻15分钟,所以有8刻
时辰:旧时计时的单位。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

一时辰有四刻还是八刻

4,一时辰有几刻

一念之间有善恶
8刻吧~1刻约为15分钟1时辰约是2小时~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但是平常人们说的一个时辰就是2小时!一刻就是15分钟,也就是1个时辰是8刻
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依次十二生肖为其称谓.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 而 一个小时有 4刻所以 一个时辰就是8刻.
我查过辞书,古代计时制为:一昼夜等分为12时辰,同时又等分为100刻.刻是计时漏器上的刻痕或印记,不同于西文的4分之1.所以1时辰比8刻还要多那么一点点.大概是略说为8刻吧.
每个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

5,古时候一个时辰到底有几刻希望有个权威点的答案

百刻计时法最古老,使用的时间也最长。大约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一百刻(一刻等于14.4分)。汉代除使用百刻制外,还应用以太阳方位计时的方法。到隋唐时,为十二时辰计时,百刻制与十二时辰计时法并用,夜间还使用独特的计时方法,这就是“更”。“更”是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时间长短依夜的长短而定。直到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后,我国才改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但十二时辰仍沿用,每个时辰两小时。为和二十四小时计时法相一致,我国古老的百克制演变为九十六刻制,一个时辰内分为八刻、一小时内分为四刻,一刻15分钟,这样一昼夜就为九十六刻,与世界通用的计时法相一致十二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刻”来源于古代计时器“漏刻”。从本义上讲一昼夜有100漏刻,后续衍化为一昼夜有120漏刻,以此推断,一刻有12分钟。 鉴于已经有两位回答,我特地仔细查阅,发现一处古文出处。摘出如下:《汉书·哀帝纪》:“漏刻以百二十为度。 颜师古 注:“旧漏昼夜共百刻,今增其二十。” 。以此为佐证,二楼的有一定道理,但是将一昼夜有100漏刻的计算方法是错误的,准确的是一昼夜有120漏刻。
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 43.2分.

6,在古代计时中每个时辰为两个小时 那么一个时辰又分多少刻呢 一

一刻15分钟一个时辰等于八刻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有两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就是一秒钟。 古时指"一柱香"的时间也就是一刻钟左右即现在大约十五分钟。而现在的香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易燃的也有不怎麽快燃.不能作为计时参考。 喝一碗茶的时间,从端上来开始,然后慢慢品尝,一饮而尽,其实就是一碗茶凉到可以入口的程度所用的时间。夏天要15分钟,冬天10分钟都用不了。 古人一天分十二个时辰,即 子:11pm-1am 丑:1am-3am 寅:3am-5am 卯:5am-7am 辰:7am-9am 巳:9am-11am 午:11am-1pm 未:1pm-3pm 申:3pm-5pm 酉:5pm-7pm 戌:7pm-9pm 亥:9pm-11pm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 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汉人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文章TAG:一个  时辰  一个时辰有几刻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