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教派,以“至佛果”,也就是经过修行“升级”为终极目标。《法华经.譬喻品》说:“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智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大乘”,还为众“佛”起了十大名号——即“如来”、“应供”(音译为“阿罗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
这里面,最常用的是“如来”和“世尊”。“大乘”,认为“佛”生来具有不同凡人的“三十二相”;还有细微特征“八十种好”,合称“相好”。亦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特质。并有“七胜事”和“三德”,合称“大定智悲”。但是,“大乘”和“小乘”一样,并不认为“佛”是“神”。据称,“大乘”“小乘”,皆源于释迦牟尼的思想。
但已无法考证。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本名是悉达多.乔达摩。其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属于刹帝利种姓。乔达摩,大约生活于公元前6-前4世纪之间。那个时候,种姓制度已很森严,吠陀宗教文化占据统治地位。中下层种姓中,蕴藏着对婆罗门传统宗教的不满。乔达摩接受了婆罗门宗教中关于“法”、“业”、“轮回”等观念,但他强烈反对“天神”和“灵魂自我”等观念,于是在29岁的时候,放弃了王子的优渥生活,开始对人生现实状况和价值目标进行全新的思考。
经过六年的思索,乔达摩在35岁的时候豁然顿悟。他承认,人生是痛苦的;痛苦的根源在于“恶业”;而“恶业”是人内在的缺陷,比如贪欲、瞋惑和愚痴造成的。要摆脱这一切,只能靠修行,修行的根本点在端正认识,保持善的道德动机。人的解脱,既不是神意,也不是宿命。可知,从佛教创始人那里,就不承认“神”的作用。印度古籍《小尼迦耶》中,收录了《佛本生故事》,通过547个传说,讲述了释迦牟尼成“佛”前的传说,说他曾转生为人,也曾转生为神,还转生做过动物,最后才成为“佛”。
这也说明,“佛”是乔达摩的最后选择;也说明,“佛”,不是“神”。大约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佛教内部已经分出了不同派别。他去世后的几百年间,召开过几次“佛教集结大会”。直到1954年在缅甸仰光召开的第六届“集结大会”。佛教一般被分为三大部派——古代部派、大乘部派和密教。各大部派之下,还分若干派别。中国最早去“西天取经”的不是玄奘,而是东晋高僧法显,399年从长安出发,412年返回。
文章TAG:光佛 普照 名字 内容 普照光佛是什么内容 他们的名字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