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言君子宜其家人,恩义国人。然而兄弟之道,恩义两尽,天下能宜者有几人?故引《诗》云:“ 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言君子慎于夫妇、身范行正。故兄恭弟敬,而后可为天下恭。故引《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言君子孝敬父母、爱护子女。家庭虽小,一家人之所聚也。天下虽大,一国人之所积也。

故民生虽俗,故君子以天下父母为父母,以天下子女为子女。如子孝父母,父母之爱子,必同其好恶而又不失乎中正,则民亦父母。故引《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 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一家之主和一国之君者,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故引《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明德,则好恶与天下之民同,慎德,则天下之本立。何解?德者,天地之公理,民心之公理。四、道引《诗经》——《中庸》引用《诗经》之简说:自周之衰,礼教凌夷,孔子不获行道于时,而第与其徒修明先王之法,得其传者,厥惟颜回、曾子。

颜子没而曾氏存作《大学》,子思继之,作《中庸》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以救世。《中庸》一书,多引《诗经》以明道。言君子之道费而隐。“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引《诗》云:“鸢飞 戾天,鱼跃于渊。”言君子为人为道,“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引《诗》云:“伐柯,伐 柯,其则不远。

”言君子道不远人,“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引《诗》曰:“妻子好合,如 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言君子明善诚心,“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引《诗》曰: “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言君子全其大孝,“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

”引《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 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天申之。”言君子率性自然,“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引《诗》曰:“惟天之命,于穆不已!”“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言君子理明事察,“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引《诗》曰:“既明且哲, 以保其身。

”言君子善求寡过,“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引《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言君子笃实潜修,“暗然而日章。”引《诗》曰:“衣锦尚絧。”言君子内省无恶,” 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引《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言君子德诚敬信,“不动而敬,不言而信。”引《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言君子肃然于敬,“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引《诗》曰:“奏假无言, 时靡有争。”言君子笃恭不息,“笃恭而天下平。”引《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言君子化民成俗,“声色之于以化民。

”引《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言君子中庸之道,《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五、“思无邪”简说。何谓思?《说文》曰:睿也。《六书·总要》曰:念也,虑也,绎理为思。《书经》曰:钦明文思。注:道德纯备谓之思。《成唯识论》曰,思有三种:一、审虑思,先对境取正因、邪因、具相违等之相,加以审察考虑。

二、决定思,审虑之后,决定其意。三、动发胜思,决定其意后,发动身、语二业,令发生作用。余窃曾与小子曰:思者,“田心”为思,自家心上有田,田里所种之念为思。善思既有善念。无邪作何解?余曰:无邪即正。君子立身行道,在于修德,德修在于慎思。慎思者,或曰:正思维。有正思维者,既有正念、正见、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定。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下一页

文章TAG:思相  相思  思相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你真的知道相思是什么意思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