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对“易”的文字注释。其中归纳法的来源是什么?“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都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是向上求整体“象”的方法。乾、坤、等都是单音的,是统治者用的,是神秘的,有重大影响的,念起来有分量的。
什么是易经?
《易经》是对“易”的文字注释。“易”的起源很早,相传伏羲以八卦描述各类自然现象,核心是以天象(日月)的阴阳交替变化来构建宇宙,说到底,属于一种自然观。至周文王时代,八卦进一步丰富,形成了“周易”。《易经》是对周易的文字注释。相传孔子曾经参与“周易”的注释。因而儒家经典中的五经之中包含《易经》,并列为五经之首。
关于“易”的各类学说,可以统称为易学。易学是东亚农牧文明的智慧结晶。易学把天象作为人世间万事万物的本源,对这些事物进行分类和演化研究。易学也有其内在逻辑体系,但远不及科学体系中的数理逻辑体系。汉武帝时代,董仲舒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把天象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从而把中国古典自然观—易学引入了死胡同。
与易学相反,发源于欧洲的自然观—科学以微观模型和数理逻辑体系构建宇宙,因而科学认为天象,乃至宇宙都可以用数理模型描述。易学不是科学,她们之间相通之处仅仅在很少的哲理层面,而对具体事物的解释是没有相通之处的。易学作为一种自然观,推动了农牧文明的技术发展,是东亚农耕、建筑、冶金、陶瓷、医疗、航海、纺织、军事、社会治理、伦理等方面的理论基础,但她最终限制了农牧文明的发展高度。
究竟什么是《易经》?
这里我们不妨看看杨振宁先生对于《易经》的看法吧。2004年9月3日,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先生在“2004年文化高峰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的演讲,演讲中说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 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此言一出,舆论哗然。今天,就让我们重温一下杨振宁先生当时的演讲,分析一下学术界对于杨老演讲的争议,以及杨老演讲的社会影响。
杨老的演讲中主要提到了如下3个观点:第一:《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这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第三:《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首先说一下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 杨老归纳了如下5个主要原因: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说,就是比较注重实际,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
文章TAG:预兆 易经 梦见 战争 易经的凶是什么 梦见战争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预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