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七月半(中元节) 七月十四/十五中元节即七月半祭祖节,又称施孤、鬼节、斋孤、地官节,是民间三大鬼节之一。中元节由上古时代“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演变而来。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中元节”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认为七月半是地官诞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将七月半秋尝祭祖节称为“中元节”;佛教中称为“盂兰盆节”。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习俗: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等。10、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习俗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中秋已与年节齐名,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团圆节等,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被人们赋予了团圆的情感内涵,月亮的圆满预示着人间的团圆,游子们都要在这一天回家与亲人团聚,回娘家的女子在这一天也必须返回夫家,共度“团圆节”,以求家庭圆满。
一家人围坐在庭院中,赏月玩乐,其乐融融。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们纷纷借月抒怀,尤其是苏东坡的一首《水调歌头》流传千古,诉尽离思衷肠。一轮中秋圆月,也成为人们心灵的依托,承载了无数人的思乡之情。 传统习俗: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11、重阳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晒秋节、敬老节、老人节、重九节等,在《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其中登高和插茱萸都是重阳节的习俗。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传统习俗: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12、寒衣节 十月初一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
文章TAG:修斋 设醮 下元节 修斋设醮是什么意思 今年的下元节是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