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寒衣节也是民间三大鬼节之一。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传统习俗:扫墓、祭祀、送寒衣。寒衣节主要在北方流行,南方鲜有耳闻。13、下元节 十月十五下元节同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并成为三元。

下元节也是来源于道教。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主要活动也是祭祀祖先。传统习俗:祭祀祖先、修斋设醮、祈愿神灵。14、腊八节 十二月初八“腊八”一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称为“腊日”。

“腊”古称蜡,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是祭祀神农和祖先的重大典礼。腊祭原为农历十二月,此月在民间成为腊月,故十二月初八被成为腊八。古时我国一些地方有在腊月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也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十二月初八这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汉代前,腊祭的具体日期并不固定。到了汉代,才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不过在这一天并不喝腊八粥,而只是作为祭奉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是源于佛教,传说喝了这种粥以后,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腊八粥也叫“福寿粥”“福德粥”和“佛粥”。

传统习俗:喝腊八粥、吃腊八蒜、腊八面等。15、祭灶节(小年)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也被称为小年、谢节、灶王节。祭灶的传统在中国民间信仰中俗称为“送神”,在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这天晚上要放鞭炮。据说每年年底,灶君、太岁神与民间诸神都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尤其灶君会向玉帝禀告人间善恶是非,作为对人类奖惩报应的依据,故人们大多在此时奉拜家中诸神与灶君。

腊月二十三小年也被视为过年的开端,祭灶节在古代其地位仅次于中秋节,古时在外面做官、经商或读书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赶回家团圆,吃麻糖,以求灶神祈福、全家来年平安。有的地方在腊月二十四这天祭灶。传统习俗:扫尘、洗浴、剪窗花、吃灶糖、吃饺子等。16、岁除(除夕) 腊月廿九或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

“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5/6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修斋  设醮  下元节  修斋设醮是什么意思  今年的下元节是什么时候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