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戴斜角孝帽着孝衫,系麻丝。侄辈戴平角孝帽,孙辈戴“柿花”孝帽并在帽前缝一小块红布。其他一伴带平角孝幅,区别辈份看孝帽吊下白布条的长短。当地是“生分孝”,即“五服”内自备孝帽(服)等,丧主家负责外戚。报丧由总管征询丧主,统计七姑八姨等人数,拿着准备好的“孝”,安排专人分头登门去告知,向每一位亲戚通知丧礼之日(一般第五天出殡,笫四天便是)吊孝当外家人(指逝者为男性)、娘家人(指逝者为女性)接到了报丧的讯息,几乎是与报丧人接踵而至。

到了丧家,祭拜并提出对葬礼的起码要求。若满足不了,丧礼之日,有他们专场发言,会让丧主下不了台面。入殓外家人,娘家人吊孝之后,便按照xx先生的意思,即时辰,将棺材放一旁,先在底部撒一层石灰,按北斗七星的形状放入七枚铜钱或硬币,谓之“垫背”。再把棉褥铺于棺底,将逝者缓缓放入棺内,捋顺衣裤,并盖上苫脸的白纸,即“苫脸纸”。

儿女等奉香叩拜。守灵守灵基本上是五天,孝子们在灵位或棺旁,昼夜守候,不可睡觉。除了上厕所,守灵人基本不再出灵堂(有事可以找人替换)。守灵是至亲们聚在一起,陪逝者最后一程。是悼念逝者,表达缅怀之意的一种方式,非常慎重。哭丧入殓的同时,灵堂外会搭建简易的棚子。摆放小桌,上置五谷粮食、蜡烛,也会将棺木前的X牌、遗像及纸盆移到此处。

X牌周围铺着麦秸,子女亲友双膝长跪于其上,面向着X牌。俯首扶着丧棍(柳木做的,缠着白纸条)。一切准备停当,此时灵堂前的孝子们一定要哭出声来,不可啜泣。酒席一般都是逝者离世后第四日,很少有在第二日(三日下葬),已有请好的大厨做好了饭菜。乡邻亲友送上了份子钱,是平(晚)辈的也有人递上了平角浅型的孝帽,叫“海孝”,再分批分次去灵堂前祭拜。

之后便有人安排入座就餐。外(娘)家人祭拜,专题发言,此刻孝子要摘下孝帽。待这些“请客”无异议后,由总管喊道:“孝成”。孝子们重新将孝帽着好,这在当地叫“成孝”。随着总管“开席”的声音,乡邻亲友便可以动筷子吃酒席了。出殡出殡要赶在太阳升起的时候,是故,都是在逝者去世的第五天凌晨4点左右做准备。吹鼓手会从村东头奏乐到西头,再吹奏折回。

乡邻听到声音后齐聚丧主家,象征性地吃过早已准备的小米和宽面条煮熬的“两米子”。缘于空腹不可上坟的忌讳。燃放鞭炮,身强力壮的乡邻会抬棺动身。长孙挑起了“引X幡”带路,丧主的长子头顶灵前那个纸盆紧随其后,走出大门外便用力摔碎盆子,便有人递来逝者的遗像,捧好。随着出殡的队伍走在棺材,逢桥涉水要跪下叩头,撒纸钱放鞭炮。

 2/10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下丧  后人  说法  下丧有什么说法  为什么说坟塌后人发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