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朝延及正式场合,一定穿着先王制定且合于自己身份的衣服,在朝延及外交场合说话时,一定使用法定语言且合于先王的礼法及权限,不合先王道德规范的事,绝对不做!所以,自我要求法度严谨,不合礼法的不说,不合道理的不做。因此说话前就不必考虑斟酌,选择可说的才说;做事时不必几经斟酌,选择可做的来做。永远没有悖礼犯份的逾越,所以卿大夫在朝延议事或对外发表的谈话,虽然传遍天下,也没有什么差错。所做的事虽然传遍天下,也不致引起人民的怨恨憎恶。服饰、言语、行为都合于礼法,就能够善尽职责,不致因失职而免官造祸,辱及祖宗、父母亲长,才能保守官职和宗庙祭祀,这就是卿大夫的孝。《诗经.大雅.烝民篇》说:卿大夫从早到晚,不敢懈怠,专心事奉天子,造福人民。]
士章第五
(六)、原文:[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宗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译文:拿事奉父亲的孝行来事奉母亲,爱心是一样的;拿事奉父亲的孝行来服侍君王,敬心是一样的。也说是说事奉母亲是用爱心,服侍国君是用敬心,而子女对父亲的事奉是包括爱与敬两个方面。所以用孝敬的心来效忠国君就能尽忠守职,用敬重的心来对待长上就能顺从不犯。时时不忘事君忠诚、事长顺从,就能保有职位、傣禄,也就能保住祖宗的祭祀,这就是士的孝道。《诗经.小雅.小宛篇》说:早起晚睡,勤奋工作,随时检讨自己的言行,不要让别人说父母亲没有德性。]
庶人章第六
(七)、原文:[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也,未之有也。]
译文:平民百姓感天地国家的恩,要善于体察天地自然的道理,春夏秋冬的季节,顺着季节变化按时耕作;分辨土地高下肥瘠,善加利用;谨慎身心,节省用度,让孝养父母没有匮乏,这就是老百姓应尽的孝。所以上自天子,下至百姓,全力行孝是每一个人的天性;尽孝是无始无终,不分贵贱的,谁愿意做就一定做得到,不必担心自己尽不了孝道!如果有人担忧他的能力无法做到,那是绝对没有的事。]
三才章第七
(八)、原文: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译文:曾子说:[奇妙啊!孝道多么博大高深!]孔子说:[孝道,就是天道,是万世不变的准则、真理,又是大地无所不顺承的孕育万物的能力,人能感应上天庇护万物的仁慈,大地孕育万物的博爱,自然而然会实行孝道。天地这种永恒不变的大爱,人们应当效法它;效法上天明照宇宙的法则,善用土地生产万物的孕育力,用来顺着良善的人性,加以教化,人世间没有不平和快乐的。因此,由孝理而定教规,则教育不需严厉的管训就能成功;由孝理而推定政令,则政治无需严厉督辖就能治理完善。
(九)、原文: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译文:先王看见天地的境教可以感化人民,就率先行身教言教:笃行博爱,因此没有人遗弃父母亲;实践讲述仁义道德,忠臣节女事迹,百姓就发心实行仁义;率先用恭敬和谦让来垂范人民,人民就不会争夺争强争胜而互相尊重;再用礼仪和音乐来引导,百姓就能化除暴戾之气而和睦相处;教导人民什么事情值得喜欢,什么事情应该厌恶,人民就知道什么事可做什么不可做;人民知道有禁令,就不会犯法了。《诗经.小雅.节南山篇》说:[名声显赫的太师伊尹,百姓都在仰望着你呀!]
孝治章第八
(十)、原文:子曰:[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了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译文: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帝王用孝道来治理天下时,连那些附庸小国的臣子都不敢遗弃,何况是具有公、侯、伯、子、男爵位的诸侯呢?所以能得到各国诸侯欢心拥护,他们愿意帮助帝王奉祀先王。
文章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