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赐封为天官上神,中国民间信仰为天官天仙。范蠡的财神是道教赐封的“天官上神”,因为他与道教的渊源很深。早在《列仙传》中,就有范蠡的记载。而在道教四大天师之一的葛洪的《神仙传》中,干脆说范蠡是老子的化身。《神仙传》的记载是这样的:“(老子)汤时为锡则子,文王时为文邑先生,一云守藏史,或云在越为范蠡,在齐为夷子,在吴为陶朱公,在汉为东方朔”,是老子变化无常的一个分身。
在道教典籍中,范蠡原是修道之人,他帮助越国,是属于“玩票”的性质,玩完了是要回去修练的。道教天师道有著名的二十四治,其中之一就是范蠡“漓沅化实”,白日飞升的故事。据说范蠡升仙的地方在益州丽元山,至今山上还有他种植的松树。道教另一位大天师张道陵撰过一本《老子想尔注》,上面也有范蠡。张道陵说范蠡是个懂得天之道的人,明白“名与功,身之仇;功名就,身即灭”的道理,所以对范蠡归隐一事,张道陵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范蠡本人,属于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道家。章太炎先生说“历代战乱之时,须道家补儒家权谋之不足。凡战乱之辅佐,如越之范蠡,汉之张良,皆得老子之道”。为什么呢?因为道家善于沉机观变,不轻举不妄动,谋定而后动,常操必胜之券。所以范蠡是道家黄老之学的实践者,也是后世认为他是老子化身的原因。因为有道教的加持,所以范蠡在道教的经典中,形象越来越神仙化。
而道教又是中国本土宗教,信奉的人特别多。随着范蠡的传说越来越玄,渐渐的他就成为了民间祭祀的对象。最迟在汉朝末年,范蠡的故乡南阳就出现了范蠡庙。因为在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就记载了“三公城侧有范蠡祠。蠡,宛人。后汉末有范曾字子闵为大将军司马,讨黄巾贼至此祠,为蠡立石碑,文勒可寻”。在范蠡效力的吴越地区,对范蠡的祭祀更加广泛。
从魏晋到南宋,临安、会稽、苏州等地建起过许多“三高祠”,里面供奉的是范蠡、张翰、陆龟蒙三位先贤。到了明清时期,又出现了祭祀范蠡的陶朱庙或者范少伯祠,许多名人都曾拜谒过,还题了不少词。民间传说中,范蠡成仙后,将全部的财产烧制成了一个“聚宝盆”,谁要是得到这个盆子,那就是财源滚滚,一生受用不尽。正如童谣中传唱的“聚宝盆,天下闻,财源滚滚满乾坤”,因为这个传说,范蠡逐步向财神靠拢了。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流行一本商业秘笈,名叫《陶朱公致富书》,也叫《陶朱公商训》,里面详细记录了如何经商,如何挣钱的许多办法,相传是范蠡所著,是当时人们争相抢购的宝书,而作者范蠡便成为引导人们致富的带路人,正式以财神的身份登场了。正因为道教与范蠡的渊源很深,而范蠡入则为相,出则为富豪,民间号召力强大,所以道教便顺从民意,将范蠡的地位越抬越高,终至司财之神的位置。
文章TAG:财神 旧藏 什么象财神 旧藏•黄财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