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百家姓有姓蒿的吗

百家姓有姓蒿的吗

2,蒿姓排在百家姓的多少位蒿姓的由来

您的姓氏属于比较生僻的姓氏,因此百家姓上的排名暂无。但是 古代百家姓上有!由来: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王朝早期的都城蒿京,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蒿京”就是“镐京”,镐京,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部。在西周时期,蒿视同“镐”。蒿氏,即居住于王城的住民以居地名称为姓氏,称蒿氏,皆为周之宗室成员,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蒿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蒿氏源自春秋时期齐国地名,后以地为氏。 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山西大同有蒿姓。”在史籍《续通志·氏族略》也中记载:“明时有进士蒿宾。” 但本书一直未在任何史料中寻到齐国的蒿地或蒿邑在何处,按姓氏源流原则,不成邑者不成姓,能够成为蒿氏,当必有蒿邑,但未查询到齐国的蒿邑何在。 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三个渊源 :源于满族,出自,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为满族老姓。不过,一直未在任何史料中寻到其源流,但在今河南省清原满族自治县有大量满族蒿氏族人分布。

蒿姓排在百家姓的多少位蒿姓的由来

3,百家姓中没有下面哪个姓

你好:百家姓里没有肖只有萧。 所以答案是C乌和巫都有井 段 富 巫 乌 焦 巴 弓

百家姓中没有下面哪个姓

4,百家姓里有没有蒿hao姓排第几蒿姓的起源

蒿[蒿,读音作hāo(ㄏㄠ)]一.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王朝早期的都城蒿京,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蒿京”就是“镐京”,镐京,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部。在西周时期,蒿视同“镐”。蒿氏,即居住于王城的住民以居地名称为姓氏,称蒿氏,皆为周之宗室成员,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商朝未年,纣王荒淫无道,周武王举兵讨伐,灭了商朝。灭商纣后,周武王姬发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夏、商之国祚九鼎搬运到周朝的国都镐京。谁知那九尊大鼎个个沉重无比,既难搬又难运。周武王组织了大批人马,据说一尊鼎就动用了上万人,花了几个月的功夫,才拉到洛阳。当周人准备再向西拉时,不管用什么办法,那九尊大鼎就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巍然不动了。周武王闻知此事后,感叹地说:“九鼎是镇国之宝,它们到了洛阳不往西走,定有缘故。因夏朝国都在洛阳啊。”镐京,是成周时期以后的文献记记录用语,不是鼎刻金文的用语。鼎刻金文为“蒿京”。“京”字,在周人眼里是“高大建筑”或“高台建筑”的意思,这从“京”字的金文就可以直观的体会到。当“京室”(何尊)或“京宫”(矢令彝)联用时,“京”字是修饰词,表示“高大的房屋和宫殿”。当“蒿京”联用时,“京”字是被修饰词,表示有草、木、水、沼的,在主建筑群(宗周)周围的高大辅助建筑物,类似于现在所说的“皇家园林建筑群”。德方鼎,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早期所铸造的方形青铜鼎,其鼎铭有史文:“唯三月王在成周,行武王(福),自蒿、咸,王赐德贝二十朋,用作宝尊彝。”“德”是周臣,此鼎文记录了“德”跟随着周成王,自蒿地前往成周(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为周武王进行一场规模宏大的祭祀活动;祭祀结束之后,周成王赏赐给“德”二十朋贝,即四十串贝币。贝币,就是钱。这里的“蒿”,即“蒿京”,是有“草木茂盛之地高大建筑”之地。而“草木茂盛之地高大建筑”之地,在西周初期只有“镐京”。今许多人认为,西周之镐京在成周,其实错了。成周是西周晚期周平王姬宜臼时期的周之京城。蒿地不在成周,而是在宗周一带的建筑群。西周初期的宗周即“蒿京”,也就是“镐京”,与丰京合称丰镐。丰、镐二京都是西周初期的都城,位置在今天陕西省西安市西南方二十多公里外的沣河两岸,丰京在河西,镐京在河东,相距很近,丰、镐二京在史籍中通常并称,意为周之都城。丰京是西周先祖宗庙所在地,镐京是周王居住和处理政事的地方。商朝末期,周文王姬昌将都城从岐邑迁至丰京,周武王又迁都于镐。丰京是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镐京则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后来,经历战火的宗周宫室被戎族人焚毁,周王朝的宗室在丰镐一带再难以立足,周平王只得东迁至成周。在西周甲古文片周原凤雏(H11:20)中记载:“惠亡眚,祠自蒿于丰?”而在周原凤雏(H11:117)上记录:“祠自蒿于周?”上述两例甲骨文都是预测用语,所以都使用问句。从这两例甲古文可以看出,蒿地、丰地和周地(宗周)是三处不同的地点。甲骨文中的“周”即是宗周,在歧山脚下,凤雏、黄堆一带有宗周的宫殿遗址。甲骨文中的“丰”是礼,金文礼从丰从豆,是祭祀所用器物之形。历史文献将礼改为丰,如在史籍《文王有声》中记载:“既伐于崇,作邑于丰。”然而丰地在何处?今人俱说丰地在今长安县。然“丰水东注”,应是丰地几千年不变的地标,而今长安县所谓的沣河却是北流注于渭河。在著名的大丰簋上铭有:“乙亥,王有大礼,王凡三方,王祀于天室...丁丑,王享大俎王,...”此正与上述两片甲古文相符合。周王在举行大礼前先行问卜,王问凡临周、丰、蒿三方吉凶如何?看来周王进行的大礼需要在三地巡游,“祠自蒿于周”和“祠自蒿于丰”是必要的过程。从时间上来看,从乙亥至丁丑是三天,三天游三地,还要进行必要的礼仪过程,其三地应相距不远。故此,丰地和蒿地都应在周地附近。宫殿区南边有一条水系,水系上游源头有一泉名“醴泉”,著名的《九成宫醴泉铭碑》就在此。水系与渭水平行,在武功县东部注入渭河,此正应《文王有声》:“丰水东注”;歧周遗址附近至今还有一地,名礼村,可巧著名的“大丰簋”也出土于礼村。这更证明这里就是丰地。所以“丰地”实为礼地,“丰水”实为澧水,“大丰簋”也应改称为“大礼簋”——“澧”、“醴”、“礼”,皆是“酆”之甲骨文,即礼字。甲骨文中的“蒿”,在周成王时期德方鼎以后绝少出现,然而在周穆王时期的青铜器上却大量出现。在史籍《文王有声》里有:“镐京辟雍”;在“麦尊”上也有:“蒿京...辟雍”。“辟雍”是澧水水系流经平地而产生的湖泊,在“静簋”里称为“大池”,其地理位置就在蒿京附近。周文王在辟雍附近还修建了灵台,这在史籍《灵台》中有记载:“经始灵台……王在灵囿……王在灵沼……於乐辟雍……”可见这座灵台的规模很大,有园林和池沼,并且还与辟雍相临。所以,灵台与蒿京是一体两面,是同一实体在文献和金文里的不同称呼,因为,周文王不可能在一地造两处同样功能的建筑。“台”与“京”都是指人工修筑的高大建筑物,并且在蒿京多次进行神秘的宛礼,可见蒿京也就是“灵台”。在史籍《召诰》和《毕命》中,都有“王朝步自周,至于丰”的记录,是说周王从宗周向东步行,到达丰地。可见,丰地在宗周的东面不远处,决不会是今所谓“丰镐遗址”的丰西镐东的布局,也不会是如今丰镐相去十里的距离。王行十里,应是乘车,而非步行。这从青铜器和宫殿遗址这两项最重要的考古情况的对比就可看出,歧周遗址比所谓的“丰镐遗址”的文物发现要丰富的多,而且歧周遗址的青铜器文物里可以发现大量的世袭家族,从而可以断定歧周是从周文王开始,至少截止到抵事位君王周厉王姬胡时期,都是西周君王的住地。歧周遗址一直是宗周的所在地,宗周是包括周地、丰地和蒿京在内的周王室住地的总称。当年秦晋交战,秦穆公生擒晋惠公而归,《国语》言:“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左传》言:“穆姬闻晋侯将至……曰:……夕以入,则朝以死,唯君裁之。乃舍诸灵台。”;《史记》言:“……穆公曰:……今天子为请,夫人是忧。乃与晋君盟,许归之,更舍上舍……”三处所言“王城”、“灵台”和“上舍”信为一处,即故宗周。当“穆姬闻晋侯将至”,遂以死要挟秦穆公,秦穆公不得已将晋惠公“舍诸灵台”,可见灵台离秦国的雍城不远。秦雍城遗址在今陕西省凤翔县,与宗周所在地歧山县东西相邻,从晋国西归雍城,歧山是必经之地。而今所谓“丰镐遗址”与凤翔和晋地等距离,相信穆公当年不会将惠公置于半途。另外,雍城和晋国都在渭水以北,所谓“丰镐遗址”独自在渭水以南,当年秦穆公有何必要舍近求远、二渡渭水将晋惠公置于对岸?现今,所谓“丰镐遗址”经过了四十余年的发掘,还是个一没发现宫殿,二没发现宗庙,三没发现王陵,四没发现大量贵族居住地的普通遗址;而“歧周遗址”一有宫殿,二有宗庙,三有王陵(周公庙地区发现),四有大量贵族墓地和窖藏,五有大量青铜器证明这里是有连续二百多年的繁荣历史的古王城。在这么多的正反两方面的证据面前,不知是何原因使当今的文史与考古界一定要认为“丰镐遗址”就是所谓的“周都”?莫名其妙!至少在《尚书》以前的文献里没有所谓“丰京”的提法,丰在歧周遗址之内。从对歧周遗址的布局来看,凤雏宫殿遗址当是周地,召陈宫殿遗址当是丰地;祁家沟水库和官务水库一带当是“辟雍大池”,而蒿京或灵台也当在附近。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蒿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蒿氏源自春秋时期齐国地名,后以地为氏。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山西大同有蒿姓。”在史籍《续通志·氏族略》也中记载:“明时有进士蒿宾。”但本书一直未在任何史料中寻到齐国的蒿地或蒿邑在何处,按姓氏源流原则,不成邑者不成姓,能够成为蒿氏,当必有蒿邑,但未查询到齐国的蒿邑何在。有待进一步考证。第三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为满族老姓。不过,一直未在任何史料中寻到其源流,但在今河南省清原满族自治县有大量满族蒿氏族人分布。

5,姓多来源百家姓里为什么没有

没有,来源于千家姓 采纳哦
没有,来源于千家姓

6,百家姓有没有姓曌

你好!没有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吗~~
曌zhào武则天,名曌(zhào),武则天为自己造的字,意指日月当空。出处:《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本纪)“则天皇后武氏讳曌,并州文水人也”史料记载:“曌”字自武则天发明以来,无第二人用过。

7,百家姓里面有没有姓不的

百家姓里面没有姓不的。不姓,读作fōu(《通志·氏族略》)或biāo(《正字通》),读作其他均误。不姓姓氏起源:1,系自子姓。春秋时宋微子之后有不更氏(或作不苐、不夷、不茅,不读作fōu或biāo,更读láng)。后简称不氏。2,系自嬴姓。不羹(fōu,láng),春秋时小国,嬴姓,其后以国名为氏。分为东不羹以及西不羹。东不羹在今河南舞阳西北;西不羹在今河南襄城东南。后简称不氏。3,系自姬姓。春秋时魏侯之裔有不雨氏。后简称不氏。4,源于羌族。羌姓有不蒙(不梦、夫蒙)氏,后简称不氏。扩展资料不姓名人:1,不准:晋时汲郡人,盗掘战国魏襄王冢,得古文竹书一车,谓之汲冢书。2,不雄:唐时徐州人,任防御使兼朔方刺史,佐刘沔屯云州。3,不蒙世:后秦安远将军。4,不蒙令卿:唐武后末年河源军大使。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不姓
有的,不过,读音不是平常的读法bu,而是读作fōu(《通志·氏族略》)或biāo(《正字通》),读作其他均误。姓氏起源:①、系自子姓。春秋时宋微子之后有不更氏(或作不苐、不夷、不茅,不读作fōu或biāo,更读láng)。后简称不氏。②、系自嬴姓。不羹(fōu,láng),春秋时小国,嬴姓,其后以国名为氏。分为东不羹以及西不羹。东不羹在今河南舞阳西北;西不羹在今河南襄城东南。后简称不氏。③、系自姬姓。春秋时魏侯之裔有不雨氏。后简称不氏。④、源于羌族。羌姓有不蒙(不梦、夫蒙)氏,后简称不氏。姓氏分布:浙江安吉、河北邱县、广东茂名、河南西平、上海、甘肃玉门、台湾花莲、新疆塔城等地均有此姓。
没有
有的

8,为什么百家姓没有郄姓

“郄”姓的起源是源自以邑名为姓据记载,晋大夫郄献子食邑于郄地,其后裔遂以郄为姓。还有源自姬姓。据记载,郄与却原为一姓,郄是却的俗字,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个邑,故地在今山西沁水下游一带,自晋大夫文开始,其家族世代以为采邑,就以邑名却作为姓。却读作(Xi),后来俗写作郄,郄的读音(Xi)。以后郄与却分化为两个姓,郄读(qie),却仍读(Xi)。  【姓氏源流】  郄(Xì)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以封地邑名为姓。春秋时,晋献公征伐翟人,公族子弟叔虎奋勇当先,带领晋军攻破翟人营垒,打败了翟人。事后晋献公把郄邑(今山西省泌水下游一带)封给他,建立郄国,为子爵,称郄子。他的后代遂以封地为姓,称郄氏。  2、是春秋时期郄宛的后代。郄氏在晋国世袭卿位,后来被晋厉公灭族,有子孙逃到楚国,楚昭王时郄宛任左尹,其子孙后代沿袭祖姓为郄姓。  【来源故事】  得姓始祖:叔虎(郄子)。古代春秋时期,晋国有个郄国,其国国君的子孙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那时晋国君主将一位族人叔虎封在郄地,并同时封为子爵,所以其国君主被称为郄子。后来,郄子的后代中有位名文,在晋国朝中做事,郄文的儿子名豹,郄豹的儿子名芮,郄芮的儿子名缺,郄缺的儿子名克,郄克的儿子名武,都成为晋国的名人,见于历史纪载。其中郄缺和郄克在死后还被追加封号,分别封为“成子”、“献子”。郄姓家族昌盛,名人辈出,晋景公在位时,郄姓家族有三人并称“三郄”,以智慧、口才、文章等才能闻名。故郄氏后人奉叔虎为郄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  (缺)郄姓始于春秋时期,是以地为姓的姓氏。春秋时期,却乡是晋国大夫叔虎的采邑,传到了儿子郄芮的时候,开始以邑为氏而姓了郄,郄氏家族是当时晋国的公族,也就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当时的郄邑,位于河内,也就是现在河南省黄河以北的地方。根据《姓氏辩证》上说,郄氏出自姬姓,晋国公族大夫食采于郄邑,因而以此为氏。而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的记载说,郄姓原姓纂,晋国大夫郄文生儿子豹,豹又生芮,芮又生缺,缺又生克,克又生代,世代为晋国的公卿。望族出于济阳,山阳。济阳在今山东省以定陶为中心的一大片地方,山阳在今山东省金乡县的西北。望族居于济阳郡,即现在的山东省定陶县西北部。  【现况分布】  北京、上海、安徽淮南、广西钦州、湖北钟祥、河北获鹿、河南博爱、四川灌县、台湾等等地方均有此姓  【历史名人】  郄 正:三国时蜀汉太守。博览坟籍,弱冠能文,为秘书令史,迁郎至令。澹于荣利,依则先儒。  郄 双:春秋时晋国大夫,有才辩。与郄正、郄锜并称“三郄”。  郄 缺:春秋时晋国大夫。耨于冀,其妻钶之,相敬如宾。文公闻其事,用为下军大夫。东汉有侍中郄巡,晋代有雍州刺史郄誢,明代有辽东总兵郄永。  郄 诜:晋代雍州刺史,字广基,单父人。学问好,识见多,气宇不凡,办事果断,能洞察世事,有政绩而爱到朝野一致赞誉。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诜在任威严明断,甚得声誉。  郄 忠:明代洪武年间进士,他为官职之时,正值荒年,百姓生儿生女都因无法养活面弃之荒野,郄忠见了心疼,而将俸禄拿出以济穷人。  此外,郄姓名人还有:有东汉待中郄巡。明代有卓著者郄广、郄祥、郄永……等,他们是行唐之人,均为忠孝之士。  【郡望堂号】  1、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置。在今河南省兰考线一带。  济阴郡:西汉时置。在今山东省定陶县一带。  山阳郡:汉时置。在今山东金乡县东北。东晋至隋初,移治江苏省淮安市。  2、堂号  中军堂:晋国郄谷通礼乐,敦诗书,懂兵法,晋文公封他为中军
其实《百家姓》里边的姓氏并不是根据古代当时的各种姓名编写而成的! 据说是当时宋朝皇帝根据后宫嫔妃的姓氏而写的! 其先后顺序也不是姓这个姓氏的多少。 至于你的姓氏《百家姓》中没有,我想大概是宋朝当时后宫没有你家先祖吧!

9,璩是不是姓氏

是的,璩是一个很古老的姓氏。
一、姓氏源流 璩(qú)姓源出有二: 1、出自以宝饰为氏。古代“璩”和“鐻”通,指一种金、银制成的耳环,此物创始人的后代子孙遂以“璩”为姓,称璩姓。古人很看重玉,将玉的坚致、光采、纯粹、发声等来比喻人的品德,并且寄以吉祥的象征,所以佩带玉是很光采的事。并认为佩玉不能随意解去。这样,玉的制品也多种多样,而与玉有关的物,一般都加斜玉旁,璩字就指玉做的耳环,当然是高贵之物,于是就产生了璩姓。 2、出自姬姓,与蘧姓同源,以邑名为姓。西周初年大分封时,康叔(姓姬名封)被封于卫,都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西南)。至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有功的公族子弟被卫君封于蘧,为伯爵,史称蘧伯。蘧伯的后代以蘧为姓。由于蘧与璩读音相同,所以蘧姓在发展过程中,而古代玉环称作璩,由于璩很高贵,部分蘧姓人把姓氏改为意思较好的璩姓,于是蘧姓就改成璩姓。也有少数蘧姓人单把草头去掉,改为遽姓。 ★★★得姓始祖:蘧伯玉。璩氏的先祖为春秋战国时卫国大夫蘧伯玉,河南长坦县伯玉村人,传二十七世至“瑷”,曾任唐光禄大夫,居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于唐朝天宝年间蒙冤遭参,为避祸将其全家分三姓各自逃亡,即易“蘧”姓为“璩”、“瞿”和“渠”,音同字异,仍为一家。而“璩”字是“蘧”字去草头,去走之,意在愿后人不做官、不坐车,做布衣平民,耕读传家;加玉旁,意为不忘先祖“伯玉”。因此“璩”姓虽为小姓,亦不失源远流长。北宋钱塘儒生编撰之《百家姓》,最初所载只有411姓,而第306姓即为“璩”姓。蘧伯玉事卫三公(献公、襄公、灵公),因贤德闻名诸侯。据《淮南子·卷二十·泰族训》称:“故臧武仲以其智存鲁,而天下莫能亡也;璩伯玉以其仁宁卫,而天下莫能危也。”故璩氏后人尊蘧伯玉为璩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璩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璩是古代一种由金、银制成的玉环,古时候的人认为玉石是很高贵的东西,所以就有人以这种器物为姓,称为璩氏,成为璩姓的一支。另一支源出于姬姓,西周初年大分封时,康叔(姓姬名封)被封于卫,都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西南)。至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有功的公族子弟被卫君封于蘧,为伯爵,史称蘧伯。蘧伯的后代以蘧为姓。由于蘧与璩读音相同,所以蘧姓在发展过程中,部分蘧姓人把姓氏改为意思较好的璩姓,也有少数蘧姓人单把草头去掉,改为遽姓。因此璩、蘧、遽姓同源,并存于世。璩姓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南、安徽、福建、山西、湖北、浙江、河北、山东、江西、浙江、江苏等等省。璩姓的望族多出自黎阳,也就是今天江北淮南一带。 三、历史名人 蘧 瑷:唐代良吏,曾任唐光禄大夫,居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于唐朝天宝年间蒙冤遭参,为避祸将其全家分三姓各自逃亡,即易“蘧”姓为“璩”、“瞿”和“渠”,音同字异,仍为一家。 蘧伯玉:名瑗,长坦县伯玉村人,事卫三公(献公、襄公、灵公),因贤德闻名诸侯。蘧伯玉品德高尚,光明磊落,孔子与善者,于齐晏婴,于郑子产,于卫伯玉。孔子几次适卫,多居蘧伯玉家,可见孔子与伯玉相交之厚。伯玉笃行不倦,慎德深思。一次,他使人到孔子那里,孔子问:“夫子(指伯玉)何为?”对 曰:“夫人欲 寡其过未能也。”使者出,孔子曰:“使乎!使乎!”既赞伯玉之德,亦赞伯玉其使者。《论语》孔子赞:“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淮南子·原道训》说:“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伯玉确是一位求进甚急而又善于改过的人。《了凡四训》载:“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蘧伯玉贤名闻于遐迩,人们十分敬重他。卫国大夫史鱼深知蘧伯玉的才能与人品,多次向卫灵公举荐,但灵公不听。史鱼临死采用“尸谏”的办法力荐蘧伯玉。他告诉儿子:“我在朝不能举荐蘧伯玉,是我活不能正君,死无以成礼。我死后,你不必将我的尸体治丧正堂,可以置于窗下,等灵公问起来,再将实情告诉他”(古人称这种方法为“尸谏”)。史鱼的儿子按照父亲的遗言去办。卫灵公前来吊唁,对尸体置于窗下非常奇怪,史鱼的儿子就将父亲的话转告灵公。灵公醒悟道:“是寡人之过也。”于是启用了蘧伯玉。 璩伯昆:明朝桐城人,那里是学者荟萃之地,而璩御史后来去广东和江西做官时,就很重视文化教育。 璩光岳:明朝人,举为进士而当官,文武全才。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豫章郡:汉朝将秦朝时的九江郡改为豫章郡,治所在南昌。相当于现在江西省境内地区。 黎阳郡:西汉置黎阳县,北魏改置郡。在今河南省中部浚县一带。 汲 郡:晋泰始二年置郡。故址在今河南省汲县一带。 2、堂号 君子堂、及圣堂:源自春秋战国时卫国大夫蘧伯玉。唐代开元三十七年(739年)唐玄宗追封蘧伯玉为“卫伯”,公元1000年宋真宗又追封其为“内黄侯”,并在河南省长垣县县城东南5公里的伯玉村建祠对他进行祭祀。 石波堂:明朝进士璩光岳,任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后升吏部,著有《石波馆集》。 西川堂:唐代良吏璩瑗,官光禄大夫,封为西川侯。 ============================================================ 【璩姓宗祠通用对联】 〖璩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姓启佩玉; 望出黎阳。 ——佚名撰璩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璩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伯昆清政; 光岳草书。 ——李文郑撰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桐城人璩伯昆,字山甫,少年时就以才华出名。崇祯年间以明经官江西武宁县令,政治清明,狱讼大减。下联典指明代江西新城人璩光岳,字山仲,号三谷,进士出身,官兵部职方司员外郎。擅长草书,著有《石波馆集》、《老子解说》。 丘阳文士; 西蜀通侯。 ——佚名撰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岳阳人璩秉登第而有文名。下联典指唐·璩瑷封川西侯。 ----------------------------------------------------------------- 〖璩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光岳郎官多著术; 伯昆御史有才名。 ——佚名撰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进士璩光岳,字山仲,江西新城人。号三谷。官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后升吏部。善草书,著作较多,有《石波馆集》、《老子解说》等。下联典指明代广东道御史璩伯昆,字山甫,桐城人。少有才名。历官江西武宁令等。政平讼简,文教尤著。 ----------------------------------------------------------------- 〖璩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四蜀通侯,懋功受赏; 岳阳文士,登第成名。 ——佚名撰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璩瑷因功被封川西侯。下联典指宋·岳阳人璩秉登第而有文名。 寡过未能,学造贤人之地; 知非虽晚,德成君子之资。 ——佚名撰璩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春秋战国时卫国大夫蘧伯玉事典(见上题头《三、历史名人》介绍)。 保境息民,共仰瑷公事业; 骑骝看杏,咸推秉祖文章。 ——佚名撰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良吏璩瑷事典。下联典指宋代文士璩秉事典。

文章TAG:百家姓为什么没有蒿姓百家  百家姓  为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