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开封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原绚丽多姿的文化记忆。在被誉为中华文明摇篮和礼仪之乡的中原开封,勤劳勇敢的开封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许多风尚和习俗,并代代相沿,积久而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开封民俗文化。历朝历代的民间风俗在这里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至今许多习俗还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民俗文化是一种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
自从有了人类活动,就有了民俗。民俗文化包含生、活、死3个方面,相对西方文化中的“悲生、悲活、悲死”和印度文化中的“苦生、苦活、苦死”,中国民俗文化讲究的是“乐生、乐活、乐死”。男婚女嫁,生老病死,自古被看做是人生之大事,从而形成了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婚丧文化。中国婚嫁礼俗最早出现在古代对偶婚末期和个体婚初期,至西周时期趋于完善,逐步形成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
在此基础上,又演化为提亲、定礼、迎娶等婚俗,延续至今,成为开封主要的婚俗。开封人在男婚女嫁,生老病死方面很有传统,又须遵循一套约定俗成的仪式程序。 开封人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虽自清末在礼法上承认一夫一妻制,事实上存在一夫多妻制。民国期间在法律上定有重婚之罪,然富庶人家仍有纳妾现象。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提倡移风易俗,一些优良传统得到发扬光大,节约办婚丧喜庆蔚然成风,改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为自由恋爱,改棺木土葬为火化殡葬,形成了新的社会风尚。
至于纳妾、守寡、童养媳、换亲、卖婚、抢亲、并家、冲喜、冥婚等一些社会陋习,应该说已经绝迹。一年四季,有许多传统民间节日。这些节日,反映了中国古人的祖先信仰、神仙信仰。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岁时风俗,如小年祭灶、岁末守岁、过年吃饺子、拜年,元宵点灯盏,清明祭祖扫墓,端午插艾叶,七夕观星乞巧,八月中秋赏月,九月重阳登高等,大多起源于中原地区甚至开封,并通行全国。
春节是最为隆重的敬神祭祖、合家团圆之日。开封俗称春节为“过年”或“大年”。作为古都,开封春节文化底蕴深厚,与别处相比有着别样风景。开封作为北宋的都城,是当时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因此开封的传统春节习俗源远流长。至今,开封市广大地区仍然要写春联、贴神像、烧香上供,燃放鞭炮。要敬天地众神,包括宅神(土地神)、门神、路神、财神。
“腊八节祭灶,年节来到”,开封是腊八粥的发源地。北宋开始已有腊八粥名称的记载,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农历腊月初八,京城各大寺都举行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给门徒。在开封民间讲究“祭灶必祭在家”,有“祭灶不祭灶,全家都来到”的俗谚。人们把祭灶节看成是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开封民间元宵节活动内容丰富、规模盛大,素有“小过年,大十五”之说。
文章TAG:叫天 蛟龙 什么叫天贶节 蛟龙和龙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