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地球的自转方向如果是自东向西太阳日和恒星日哪个更长呢

太阳日更长。。。 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称为一日,在天文学上有恒星日,太阳日和太阴日的区别.若以某一恒星为参考点,从正对该恒星起算,到下一次正对该恒星所需的时间称为恒星日.以太阳为参考点计算的地球周期称为太阳日,而以太阴为参考点计算的地球周期称为太阴日.由於恒星距离地球非常遥远,我们可以将恒星和地球的相对位置设为不变,所以恒星日就是以地轴为中心旋转360°所需的时间.而太阳日比恒星日要长,当地球旋转360°后,地球已在公转的轨道面上移动了一段距离,也就是说地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已经改变,所以地球还要转一个角度才能正对著太阳.所以太阳日会比恒星日多了4分左右.地球自转了一圈,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相对位置也跟著改变了,所以太阴日比太阳日更长,多约50分.

地球的自转方向如果是自东向西太阳日和恒星日哪个更长呢

2,高一地理 当地球运行到远日点时

当地球与行道远日点的时候地球运行速度越来越慢,太阳直射北半球所以北半球正处于夏季,南极附近出现极夜现象。所以,答案选C。
C
太阳日更长。。。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称为一日,在天文学上有恒星日,太阳日和太阴日的区别.若以某一恒星为参考点,从正对该恒星起算,到下一次正对该恒星所需的时间称为恒星日.以太阳为参考点计算的地球周期称为太阳日,而以太阴为参考点计算的地球周期称为太阴日.由於恒星距离地球非常遥远,我们可以将恒星和地球的相对位置设为不变,所以恒星日就是以地轴为中心旋转360°所需的时间.而太阳日比恒星日要长,当地球旋转360°后,地球已在公转的轨道面上移动了一段距离,也就是说地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已经改变,所以地球还要转一个角度才能正对著太阳.所以太阳日会比恒星日多了4分左右.地球自转了一圈,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相对位置也跟著改变了,所以太阴日比太阳日更长,多约50分.
这个选A的。地球到远日点公转速度加快,教科书上有的。至于北半球正值冬季、南极附近地区出现极夜、太阳直射赤道都不能确定。唯一能确定的是A。

高一地理 当地球运行到远日点时

3,比较恒星日太阳日太阴日的区别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围绕太阳公转。如果我们认为远处的恒星是不动的(虽然肯定恒星有位移,但用作时间标准,必须选取位置足够远、位移足够小的恒星。何况只有20几个小时,任何恒星也跑不了多远),那么就必须考虑地球在自转一周的时间内,在公转轨道是转过的角度。就如图中所示(自己画的,表示个意思),太阳昨天的直射点是P点,同时也正对着恒星A(就是图中的那颗恒星)。当地球由A点自转到再一次正对着恒星A的B点时,是在图中的B点那个位置,此时P点再一次正对着恒星A,相对于恒星A来说,地球已经转过了一周(360°,一个恒星日),这是恒星日的定义.但你看一下,当P点正对着恒星A时,是否也正对着太阳呢?还没有,还差一个很小的角度(图中为了表示清楚,这个角度放大了),这个角度就是恒星日与太阳日之间的差。地球还需要继续自转一定的角度,让P点再次正对着太阳,才是一个太阳日,这是太阳日的定义。但地球在继续自转的同时,在公转轨道上也要移动一点,要移动到上图中的C点的位置,P点才正对着太阳,而这时P点已经不是正对着恒星A了,已经转过去了,转过的角度也是恒星日与太阳日之间的差。这个差按照角度说,是59′,按照时间说,是3分56秒。就是说,地球只需要23小时56分4秒,就可以自转360°,完成一个恒星日。而地球必须花费24小时整,自转360°59′,,才能完成一个太阳日。换句话说,恒星日比太阳日的时间短3分56秒;太阳日比恒星日,地球需要多自转59′的角度。而太阴日则以月球为参考点所度量地球自转周期。是月球中心连续两次通过地球上同一经度线所需要的时间。虽然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其周期是29.5天(一个朔望月),但月球围绕地球公转时,地球也在自转,而且月球的公转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同。就是说,月球相对于地球表面向前运动时,地球上的这一点也在向前赶,于是,太阴日就不是24小时了,要把地球在这段时间内自转的时间也加进去。所以太阴日要比太阳日多约50分钟。是24小时50分。
太阳日=恒星日+地球公转角度恒星日=地球一日的自转角度

比较恒星日太阳日太阴日的区别

4,怎样利用三颗恒星来确定地球的某一日期太阳除外并且是在不知道

笼统地说地球自转的周期是1日。地球自转周期的度量,需要在地外的天空找一个超然于地球自转的参考点。按参考点的不同,天文上的日的长度有三种,它们是恒星日、太阳日和太阴日,分别以春分点、太阳和月球为参考点。通常所说的1日(一昼夜)是指太阳日。 天球周日运动是地球自转的反映。因此,地球自转周期可以从天体周日运动的周期来测定。恒星日是指同一恒星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的周期。同理,太阳日就是太阳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所需的时间;太阴日则是月球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所经历的时间。 以上三个周期中,只有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即地球自转360°所经历的时间,因为恒星通常被视为天球上的定点。应当指出,天文上用来定义恒星日的,不是具体的某个恒星,而是春分点。这是由于恒星日是同恒星时相联系的,而恒星时是以春分点作为量时天体的。恒星时就是春分点的时角。为了同这些情况相适应,用来定义恒星日的只能是春分点。如考虑到地轴进动或春分点西退,那么,恒星日与地球自转周期,也还存在细微的差别。 同恒星相比较,太阳和月球都不是天球上的定点。它们除了参与天球周日运动(向西)外,还有各自的巡天运动(向东),因而太阳日和太阴日都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和月球在天球上向东运行,意味着它们的赤经持续递增(赤经向东度量)。我们在讲述第二赤道坐标系时曾着重指出,天体中天时刻按其赤经次序而定。赤经增大,中天时刻就推迟到来,使连续两次中天的时间间隔增长。因此,太阳日和太阴日都要长于恒星日。 太阳日和太阴日之间的互不相同,是因为二者具有不同的速度。太阳周年运动是地球公转的反映,其速度是每太阳日约59′;月球的巡天运动是它本身绕转地球,其速度是每太阴日 13°38′(或每太阳日 13°10′)。在1个太阳日期间,地球自转不是真正的一周,而是360°59′;在1个大阴日期间,地球自转不是360°,而是373°38′。如果以恒星日的长度来分24小时(恒星小时),那么,太阳日的长度是24时04分,太阴日长度是24时54分。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以24小时表示太阳日的长度,在这种情形下,恒星日长度为23时56分;太阴日长度则为24时50

5,地球自转一周的准确时间

笼统地说地球自转的周期是1日。地球自转周期的度量,需要在地外的天空找一个超然于地球自转的参考点。按参考点的不同,天文上的日的长度有三种,它们是恒星日、太阳日和太阴日,分别以春分点、太阳和月球为参考点。通常所说的1日(一昼夜)是指太阳日。 天球周日运动是地球自转的反映。因此,地球自转周期可以从天体周日运动的周期来测定。恒星日是指同一恒星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的周期。同理,太阳日就是太阳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所需的时间;太阴日则是月球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所经历的时间。 以上三个周期中,只有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即地球自转360°所经历的时间,因为恒星通常被视为天球上的定点。应当指出,天文上用来定义恒星日的,不是具体的某个恒星,而是春分点。这是由于恒星日是同恒星时相联系的,而恒星时是以春分点作为量时天体的。恒星时就是春分点的时角。为了同这些情况相适应,用来定义恒星日的只能是春分点。如考虑到地轴进动或春分点西退,那么,恒星日与地球自转周期,也还存在细微的差别。 同恒星相比较,太阳和月球都不是天球上的定点。它们除了参与天球周日运动(向西)外,还有各自的巡天运动(向东),因而太阳日和太阴日都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和月球在天球上向东运行,意味着它们的赤经持续递增(赤经向东度量)。我们在讲述第二赤道坐标系时曾着重指出,天体中天时刻按其赤经次序而定。赤经增大,中天时刻就推迟到来,使连续两次中天的时间间隔增长。因此,太阳日和太阴日都要长于恒星日。 太阳日和太阴日之间的互不相同,是因为二者具有不同的速度。太阳周年运动是地球公转的反映,其速度是每太阳日约59′;月球的巡天运动是它本身绕转地球,其速度是每太阴日 13°38′(或每太阳日 13°10′)。在1个太阳日期间,地球自转不是真正的一周,而是360°59′;在1个大阴日期间,地球自转不是360°,而是373°38′。如果以恒星日的长度来分24小时(恒星小时),那么,太阳日的长度是24时04分,太阴日长度是24时54分。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以24小时表示太阳日的长度,在这种情形下,恒星日长度为23时56分;太阴日长度则为24时50分。
23时56分4秒

6,涨潮是如何引起的

海水白天涨落叫做潮,夜间涨落叫做汐。我国古书有“大海之水,朝生为潮,夕生为汐”的记载。引潮力包括月球、太阳等天体,尤其是月球,同时,随着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力的作用也呈周期性变化。 月球引力和地球离心力是两种对立的力,两者结合起来产生的合力(矢量和),就是月球使海水发生潮汐现象的力量,称为“月球引潮力”。太阳的质量大约是月球质量的2700万倍,太阳到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月球到地球平均距离的389倍。因此可以推算出太阳的引潮力和月球的引潮力之比为1:2.18,它所引起的潮汐现象虽不易被单独观测到,但却影响着月潮的大小。每当农历初一(朔)或十五(望)时,地球、月球、太阳的位置几乎在同一直线上,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是一致的,两种力量迭加在一起,就使海水出现大潮。可是每当农历初七、八(上弦)或二十二、三(下弦)时,月球对地球的引潮力与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互相垂直,太阳引潮力削弱了月球引潮力,因而海水就出现了小潮。实际上,大潮往往发生在朔望后二、三天,小潮大都出现在上、下弦后二、三天,其原因是海水在流动过程中受到本身粘滞性和海底地形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计算方法: 由于海水的涨潮退潮是受到月球引力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地理现象,因此涨潮退潮是有规律可循,15天轮回一次,因此,下一天涨潮是头天涨潮时间推迟0.8小时(48分钟),可根据农历日期计算每天涨潮的时间,具体测算方法是:按照农历算,如天数少于15,则天数直接乘以0.8,得出的数字即是当天最高潮时间;如天数大于15。则天数先要减去15后得出的数字再乘以0.8,得出的数字即是当天最高潮时间。同时,涨潮退潮一般间隔6个小时,也就是说一天涨潮退潮各两次。高潮时间一般能维持一个多小时才开始退潮,最低潮时间在两次高潮中间的时间。 潮水类型: 在一个潮汐周期(约24小时50分钟,天文学上称一个太阴日,即月球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所需的时间)里,各地潮水涨落的次数、时刻、持续时间也均不相同。潮汐现象尽管很复杂,但大致说来不外三种基本类型。 半日潮型:一个太阴日内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前一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与后一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大致相同,涨潮过程和落潮过程的时间也几乎相等(6小时12.5分)。我国渤海、东海、黄海的多数地点为半日潮型,如大沽、青岛、厦门等。 全日潮型:一个太阴日内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如南海汕头、渤海秦皇岛等。南海的北部湾是世界上典型的全日潮海区。 混合潮型:一月内有些日子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但两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相差较大,涨潮过程和落潮过程的时间也不等;而另一些日子则出现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我国南海多数地点属混合潮型。如榆林港,十五天出现全日潮,其余日子为不规则的半日潮,潮差较大

文章TAG:太阴  地球  自转  方向  太阴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