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文章和思想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唤醒和影响了当时和后来无数的人们摆脱封建制度包括封建婚姻制度的桎梏,走向新的身心获得自由解放的生活。做为一个文化思想战线上的领袖,一个旗帜性人物,鲁迅是崇高的,也是伟大的。但是,做为一个个体的人,鲁迅又很难一切都超然物外,完全超脱于时代的局限,在一些个人事情的处理上,鲁迅又是矛盾的,痛苦的,无奈的。
后来的人都知道,鲁迅和朱安的婚姻是鲁迅母亲包办的。鲁迅一开始就不愿意也不同意这门婚姻。但是,他又很是痛苦纠结。鲁迅打小父亲去世,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和两个弟弟拉扯成人,做为长子做为孝子,鲁迅最敬重的就是母亲。对他来说,谁的话都可以不信不听,惟母亲之命是从。朱安是母亲看好的给他说的媳妇,母亲执意让他娶,鲁迅说服不了母亲,却又不愿违拗母亲,他宁可自己痛苦纠结也不愿意看到母亲难过,就这样,他和朱安的婚姻成了既定事实。
朱安是典型的中国旧式妇女,没文化却笃守三从四德,勤劳忠厚朴实,从人品上讲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从旧时封建礼教上讲是无可挑剔的。但是,这些却都很难成为爱情的理由和条件。鲁迅做为当时新文化新思想的杰出代表,与朱安在方方面面都显得格格不入。他可以违背自己的意志而屈从母亲的意愿,却无法勉强自己的感情,这便造成了他和朱安的婚姻有夫妻之名而无夫妻之实。
鲁迅先生从来没有标榜过自己是正人君子,他也最讨厌满嘴仁义道德,但是鲁迅一生坚守做人的原则,坚守道德的准则。在他与朱安的婚姻问题上,在当时情形下,退婚或者休妻对朱安的伤害更大,而勉强自己又是鲁迅最大的不情愿。鲁迅万般无奈惟一能做的就是给朱安一个名分,并且从生活上给予完全的供养周济。事实上,鲁迅一直是这样做的。
朱安为什么要守着一段名存实亡的婚姻过一生?
这里说的朱安是鲁迅先生的原配夫人朱安吧。鲁迅和朱安的婚姻是双方家长包办做主的婚姻,给鲁迅、更给朱安造成了终生的痛苦。鲁迅自青年时就热心求学,21岁(1902年)赴日本留学。他先是学医,后弃医从文,确定了用文学作为自己为祖国独立、人民自由而抗争的武器。鲁迅在日本留学7年回国后,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文化新军的伟大旗手。
1927年,鲁迅和许广平在上海同居,开始了他后期10年光辉的战斗生活。朱安由于她所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虽识字不多,但也懂得礼仪、性格温和、做人厚道。她能守着名存实亡的婚姻苦苦度过一生,主要是受封建礼教的缚束太深,受“好女不嫁二男”、“从一而终”等封建思想的毒害太深。善良的朱安也许期盼过她的丈夫回心转意的那一天,但这一天终于没有来到。
文章TAG:朱安 起名 名字 朱安什么起名 她的名字叫朱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