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是什么意思?
靠天吃饭的农民们,从古至今,依据经验总结,可以说是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流传下来一大批相关的俗话谚语。虽然他们无法用科学的原理来解释这些现象,但这些浅显易懂的俗语正是科学现象的直观总结。夏至,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气之一,也是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现在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或22日,在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北纬23°26´的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从这一天开始,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北半球白天时会逐渐减少,也就是白天就会一天天缩短了。民间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可见夏至节这天有吃面条的习俗。在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也有关于夏至吃面习俗的记载——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至于这天所吃的面条,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各地的面条品种很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炸酱面、油泼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等。
不过因为,夏至气候炎热,在这天最相宜的莫过于吃碗凉面,可以降温开胃。所以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一说。不过,夏至并不是最热的。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但在一天当中,白天仍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要比散发出的热量多,近地面的气温也就一天高似一天,到“三伏”期间天气也就最热,所以民间又有“热在三伏”一说。
农村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面有什么说法吗?
《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此时民间新麦方出,人们以面食敬神。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夏至吃面的由来和出处。当初在周代的夏至,人们祭祀“天神”保佑百姓,脱离疾苦,免除饥饿等。夏至刚好新麦下来了。在人们将要“断粮”的时候,麦子等于是救命粮,它在人们心中地位很高,用新麦新面祭祀感谢“天神”最好不过了!老百姓做一碗简单的“面”,普天同庆,寓意美好,流传至今。
欢迎点击关注按钮,关注我的头条号【三农的高度】,一起探讨更多关于乡村的事儿。进入三伏天,人们的饮食胃口减弱,食欲乏味,和“补秋膘”刚好相反。每个夏季,作为以面食为主的人们来说,一碗凉面、蒜面条、油泼面、麻酱面、炸酱面……等等!即能增加人们的食欲,做法且简单方便,在一些地区大为流行。我小时候,夏至以后的三伏天,家里天天中午吃凉面。
我就问母亲,夏至吃面有什么讲究。母亲说:夏至面也叫“入伏面”,“吃完夏至面,一天短一线”。从夏至以后的三伏天,天热人燥,就以热量低、便于制作、清凉的面条为主要饮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当地人,通常以面条为的首选。现在人们吃夏至面没有那么多讲究了!只是养成的饮食习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南方地区有些人还会吃面,但是他们还是以盛产的主粮为主,并不是普遍性吃面。
俗语:“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啥意思?端午与夏至有啥关系?
哪跟哪的事呀?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根据太阳年划分。端午,是农历年里的节日。历法年与太阳年,不同的概念。太阳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非整数。一个太阳年划分二十四个节气,两个节气之间,十五天多一点,非整数。历法年,整数。农历是太阳历与月亮历合历,年月日时,都是整数。平年十二个月三百五十四天,闰年十三个月三百八十三天。
今日夏至,俗话说,夏至无雨三伏热,夏至雨点值千金,夏至下雨不下雨有什么说法?
农村所流行的24节气歌,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古时候不像现在的科技那么发达,可以预测天气,能用的上的,都是凭着经验来预测。但令人惊奇的是,这些预测往往都很准确。“夏至无雨三伏热”,指的是如果在夏至当天没有下雨,那么在三伏天就会非常炎热。这里的三伏天,指的是从7月中旬至8月中旬的三十天。
当然,有些年份比较特殊,三伏天会长达40天之久。“夏至下雨值千金”,指的是如果夏至当天下雨,对农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原因是什么呢?通常经历过夏至前的高温,农作物其实已经非常缺水了,古时候不像我们现在还有滴灌技术,当时可是都要抬水的,而水源往往离得比较远,获取难度大。所以只能祈求天降福雨了。聪明的古人还预测了:如果夏至当天下雨后续的天气情况会怎么样。
比如:“夏至落雨七八坨,一天要落七八坨”,“芒种夏至是水节,如遇无雨是旱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古人对天气的预判为什么那么准确?按照天气来说,下雨是因为高温,水蒸发成水蒸气,汇集到云朵上,云朵不堪重负或者产生碰撞,就下雨了。古人对云朵和气流的研究,看来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更新一下忘记加上一点了,古人对天气的预测比较准,经验很重要,但这个经验的前提是:没有人为因素破坏气候。
文章TAG:夏至 到来 夏至什么意思啊 即将到来的夏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