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凡勃仑指出,拜金是一种挥霍性消费托斯丹·邦德·凡勃仑在《有闲阶级论》中指出:商品的价格定得越高,反而会有更多的人买,这是因为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程度不会因为价格降低而增加,反而是价格提高,使得消费者对拥有商品的欲望得到提高。这就是凡勃仑效应,它所反映的是人们对于挥霍性消费的心理需求。比如说,有的人为了一款新出的时尚手机,愿意缩衣节食,减少一些必要的、甚至是必须的开支,以至于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男生为了款名表或名牌球鞋,女生为了名牌包包,宁愿借贷,来满足自己对奢侈品的欲望。
尽管这些奢侈品对他们而言,实际上可能并不需要。然而,当占有财富被集体延伸为一种荣誉感,成为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时,人们就会通过炫耀性消费来展现自身的荣誉感,掩饰自己的自卑。而拥有奢侈品,是人获得荣誉感非常便捷的一种方法。如此,许多缺乏自我认同的人就会争相模仿,甚至盲目攀比,追求趋同于主流价值观,以获得所谓的社会“高层”的认同。
从这一点上讲,拜金是一种扭曲的自卑。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你再也不能回到原来简单生活的样子,因为你可能会觉得勤俭节约是一种“作”,是一种虚伪;并因为沉迷于奢侈品消费,消磨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当一个人将自己的精力花费于追求荣誉感、占有财富,人就会逐渐丧失精神层面的创新,盲目的追求会使人消费超过自己的实际承受能力,经济压力加大,精神压力增强。
这种不懂得量入为出的思维,源自人性的贪欲、虚荣什么是贪?简单的说,就是肖想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或者对某种客体有着强烈而过分的占有欲。虽然说“人永远不会嫌钱多”,但实际上,这句话更多的是体现人们对现实经济压力的无奈。比如说,同样是赚钱,别人以能温饱,能让孩子读书,能解决家庭生活开支为主要目的;而你以越多越好、最好可以一辈子花不完为目的,这就是贪。
一个人如果贪,会将自己贪念的客体奉若神明,从不停止收集,并以该客体的占有量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和炫耀的资本。这就是与贪欲同行的虚荣心,一种扭曲的自尊,夸大自己应得的身份、地位与报酬。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当商品价格提高,人们为了证明自己有能力,不甘心自己被别人比下去,哪怕只是一种正常的比别人少,或者某方面能力不如别人,就会想办法购进商品。
和担心商品停供的危机心理意识不同,此时的人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虚荣的人,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攀比。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地和别人比高下,即使自己没有那个实力或背景,也要想尽办法。如此,可以看出,拜金不是病,而是不同心理的反应,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理扭曲,但它更像是人性缺点的反射镜。拜金主义在当今社会表现得最明显的就是无良媒体,无论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件,只要这个人最后拥有上万的资产,获得了大量的金钱,无良媒体就称这个人是人生赢家,因为TA得到了很多人花一辈子都不一定能赚到的钱。
文章TAG:拜金 门户网站 心理学 心理 拜金是什么心理 心理学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