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不奇怪为什么女性看起来好像更拜金些,因为男权社会下制定的规则,使得她需要为自己的后代子孙多一些考虑。所以,人对金钱的需要,最初目的在于,希望自己在消费货币的时候,是安全的、幸福的,能满足生存需要。当人们把金钱看成至高无上,就成了拜金。“爱钱”没错,但把钱看作是一切,盲目崇拜,服从于金钱,甚至用金钱来衡量一切成败和标准,就是扭曲了价值观,歪曲道德观,是心理上的扭曲,人们称之为拜金主义。

一个人如果拜金,亲情、友情、爱情都不算什么,只有钱才是TA的父母和爱人,甚至可以为了钱进行各种奇葩举动,比如短视频或直播间的“卖惨”,以父母亲友的病情为卖点,大量吸金,却不为之救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铁公鸡”。“铁公鸡”之所以一毛不拔,和TA的成长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根据学习理论,人的处事模式最早是从养育者那里习得的,养育者怎么做,人就怎么模仿,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模式,因而,如果成长环境是个拜金环境,这个人成年以后会拜金是不奇怪的。

尤其是当养育者不停地向TA灌输各种“长大以后要赚大钱”、“多读书才可以赚很多钱,过好日子”,或者是身边一股浓浓的攀比之风……受环境影响,人会不自觉地将赚钱视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忽略很多其他重要的因素。根据精神分析理论,人在成长过程中,如果一直被忽视,或者经常受虐待(打骂等),个体出于生本能,内心会极度地缺乏安全感,并不断地向外寻求安全支柱。

比如说,对养育者和周围的人进行各种讨好,表现得很乖巧,学会藏自己喜欢的东西等等,其中有一项,就是藏钱,特别是当个体想实现某个愿望,而周围环境不允许,养育者不支持的时候,这个时候,钱就成了TA的心理慰藉和安全感来源。尤其是对于青少年而言,正处于自我价值的建立和自我肯定的形成与稳固期,正在由家庭向社会过渡,此时他们的内心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同龄人、小群体,而不是家庭。

作为群居性生物的人出于归属感的需要,内心渴望融入群体,获得认同,难免会出现一种“别人有什么,自己也想有什么”的现象,其实,这只是一种向群体认同的心理反应。假如说,此时养育者没有注意到青少年的这一特点,只是因为TA想买个手机,买个新球鞋、追求名牌等就一味地指责、禁止,或者过度满足,没有设置规则,那么,青少年就会慢慢迷失自我,形成一种只追求名牌的拜金心理。

对于一些长期单身的人,尤其是男性而言,男权社会制定的规则,使得他们将钱看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钱既是他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在某种程度上又好像他的亲密伴侣,任何人要他花一部分,就好像要剥夺他的所爱一般,因而他们往往表现出比一般人更吝啬的一面。在一些情况下,一个人倘若经历了没钱带来的重大创伤,如重要亲人丧失、婚恋失败等,在压力影响下,出于灾后求偿心理,TA会比平常更在乎钱,这时的钱于TA而言,仿佛是有备无患,积极为未来筹备;又好像是对悔不当初,试图用这种吞钱的方式弥补当时的心理缺失,暂时缓解曾经的愧疚所带来的焦虑。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拜金  门户网站  心理学  心理  拜金是什么心理  心理学门户网站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