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清楚地显示归纳与推演二者同时是近代科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 , 可是没有推演法 。其中归纳法的来源是什么? “易者象也” ,“圣人立象以尽意” , “取象比类” , “观物取象”都是贯穿《易经》的精神, 都是归纳法 , 是向上求整体“象”的方法 。可是, 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
通过徐光启的事例可以看出中华文化中推演法的缺失,徐光启(1562- 1633)是明朝末年一个大臣,而且是一个大学者 。他是最早与利玛窦合作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人 , 翻译了前六章 。徐光启与利玛窦欧几里德的几何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大贡献 , 第一次把推演法规律化 , 其影响不可以道里计 。后来牛顿写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如果你翻一下此书你就会发现他写的方法完全是照着欧几里德几何原本方法 , 是由公理, 定理 , 然后到证明等等 。它是照抄欧几里德的推演法的形式 。欧几里得不幸的是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时候虽早 ,(那时牛顿还没有出生), 可是这翻译有将近三百多年在中国没有发生应该有的影响 。徐光启在翻译了以后 , 了解到推演法一个特点就是 “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 。
”就是一条一条推论不能次序颠倒 。这跟中国传统不一样 。中国传统对于逻辑不注意 , 说理次序不注意 , 要读者自己体会出来最后的结论 。徐光启又有这样几句很有名的话 :“似至晦 , 实至明 ,;似至繁 , 实至简 ;似至难 , 实至易 。” 这也是推演法的特点。懂了推演法的精神以后就知道推演其实比归纳容易 。
徐光启接下来,再讲一下第五点,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天人一物” 、“理一分殊”和“内外一理” , 起源于易经每一卦都包含天道 、地道与人道在内 , 认为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我们知道王阳明格竹子 , 是要用人世间的“理”追求自然界的“理” , 这样当然格不出近代科学 。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 , 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 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 , 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与自然界的复杂现象 , 这两者是两回事 , 不能把它合在一起 。
王阳明当然,“天人合一”的内涵绝不止内外一理 , 还有更重要的“天人和谐” 。天人和谐对于中国的传统影响极大 , 而且从今天的世界现状讲起来 , 我们可以问 , 摒弃“天人合一”而完全用西方的办法发展下去是否将要有天人对立的现象 。这个有待我们后面继续研究。下面再说一下《易经》对于汉语汉字的影响。世界上原始语言与成熟语言几乎都是复音的 , 单音的语言是仅有的。
近年考古学家发现16000年以前江西的居民已经采集野生稻为主要的粮食 。所以在一万多年以前已经开始形成了中华文化。我们可以相信他们已经有语言 , 我们也有理由可以假设, 这些我们的祖先所用的语言是复音的 。那么后来怎么变成单音的汉语呢?杨老的假设是:这变化是受了《易经》的影响。卦名是单音的 。乾 、坤、等都是单音的,是统治者用的 , 是神秘的, 有重大影响的, 念起来有分量的。
文章TAG:四十四 易经 易经四十四卦什么意思 再读《易经》之四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