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乎,钟会大军进攻汉中时,就没遭遇到以往顽强的抵抗,大军轻易进入汉中腹地作战,大军得入平地,即可直接向阳平关、关城进攻。申明一点,钟会大军不止走子午谷一路,而是斜谷、骆谷、子午谷同时进发。阻挡子午谷敌军的围守是兴势和黄金二围,阻挡骆谷的围守不可考,阻挡斜谷的围守应该是沔阳。总之,由于钟会三路进军,蜀军必须要有充实的兵力才能阻挡敌人。
而姜维的战略布防已经把汉中堵路口的兵力撤走,主力只在汉、乐二城,但这两座城的兵力也仅有五千而已。负责策应的部队胡济居然远汉寿,姜维的三四万主力则跑到沓中屯田去了。因为姜维的错误布局,让汉中战线顿时崩溃。《晋书》卷三十四里一代名将羊祜分析到:“夫适道之论,皆未应权,是故谋之虽多,而决之欲独。凡以险阻得存者,谓所敌者同,力足自固。
苟其轻重不齐,强弱异势,则智士不能谋,而险阻不可保也。蜀之为国,非不险也,高山寻云霓,深谷肆无景,束马悬车,然后得济,皆言一夫荷戟,千人莫当。及进兵之日,曾无籓篱之限,斩将搴旗,伏尸数万,乘胜席卷,径至成都,汉中诸城,皆鸟栖而不敢出。非皆无战心,诚力不足相抗。至刘禅降服,诸营堡者索然俱散。今江淮之难,不过剑阁;山川之险,不过岷汉;孙皓之暴,侈于刘禅;吴人之困,甚于巴蜀。
”羊祜论蜀汉地形何其凶险,但其防御体系何其薄弱,他说汉中诸城,皆鸟栖而不敢出,正是印证了姜维的布防完全没有作用。宋代史学家郭允蹈在《蜀鉴》中论道:“蜀之门户,汉中而已。汉中之险,在汉魏则阳平而已。武侯之用蜀也,因阳平之围守,而分二城以严前后之防。其守也,使之不可窥;而后其攻也,使之莫能御,此敌之所以畏之如虎也。
今姜维之退屯汉寿也,撤汉中之备,而为行险侥幸之计,则根本先拔矣。异日钟会长驱直入,曾无一人之守,而敌已欣然得志。初不必邓艾之出江油,而蜀已不支,不待知者而能见。呜呼,姜维之亡蜀也,殆哉!”《通鉴集览》又对姜维如此评价:“外户不守,而却屯以引敌,且欲俟其退而出击之,真开门揖盗之见”。钟会在汉中之战是捡了一个大便宜,他的十多万大军因为蜀军诸围防御松懈,只能防守不能进攻。
魏军原本就有优势兵力,进入了平地以后即可逐一击破所有围守。钟会甚至不等汉中沦陷,只留李辅、荀恺两万兵力围攻汉、乐二城,就率主力直奔阳平关。这时汉寿的策应部队也没见个踪影。姜维原本想在阳平关阻截钟会,但他受到邓艾牵制,在强川口大败,还折了赵云之子赵广。等姜维即将抵达关城时,关城的守将蒋舒已在阳平关献城投降,傅俭作战时不设防备,关城也被轻易攻陷,关城是蜀军储存粮草军资的军事重地。
钟会得到关城重资以后,派人祭拜诸葛亮,令军士不得在诸葛亮墓旁牧马砍柴,接着大军向剑阁进发。司马昭伐蜀准备充足,所以就算按刘备、诸葛亮时期以实兵防守,也不见得一定能抵挡住魏军。可最起码一点,钟会大军若是遇上了刘备、诸葛亮,魏军在汉中必然会遭到顽强抵抗,绝不会在短时间内攻破阳平关和关城,只要时间充足。成都、永安、南中甚至是东吴的援军都可以抵达汉中,这一场激战是免不了的。
姜维门户大开的做法其实就是让蜀军只有各自防御,被动挨打,敌人的兵力又远多于蜀军,蜀军围守之间还如何互相策应?在大战略上,邓艾和姜维在陇西已经交锋多次,邓艾已经知道姜维的主力就在陇西。司马昭、钟会也不难判断出汉中兵力不足,所以一开始就让邓艾、杨欣、王顾、牵弘、诸葛绪夹击姜维,姜维能没顺利赶回汉中,邓艾这次作战就已经成功了。
文章TAG:子午 自然规律 天地 子午向起什么运 遵循天地自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