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完形”心理机制让梦境照进现实
但是为什么很多托梦的情节,听起来会那么准呢?梦暗示的内容有时和事实几乎完全一致?除了前面提到的潜意识收集信息、形成直觉的机制之外,还有一种心理功能在起作用,就是“完形”。在心理上,如果有一个事件出现了,那么正常情况下就需要经历一个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样一个过程,才会完结。
如果,这个过程中断了,或无法发展下去,人就会产生一种压力或者说动力,驱使着将这个悬而未绝的事件完成,得以圆满,这个过程被称为完形,包括对生活中一些事情做出说服自己的解释。当然,每个人都是活在解释中的,而很多所谓托梦的梦境,往往令做梦者醒后难以解释,觉得意外。此时,梦就是一个谜,需要赋予含义或解释。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幼童走失了,家人都非常焦急地找,次日发现他在一个湖中溺亡。当时姑姑非常震惊地说,昨晚做梦梦到这个孩子对自己说,“姑姑,我好冷”,原来是落水了!这个故事听起来有些毛骨悚然。
梦境几乎就是在暗示孩子落水了,所以才感到冷的。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夜晚不归的孩子,在外面肯定会感到冷的,即使不是落水。这一点,孩子的姑姑在潜意识中是可能会考虑到的,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梦。但落水这一解读却恰到好处地将梦境和现实联系起来,统一起来,一致起来。
这一类的托梦概括起来就是,先是做一个很特别的梦,但不知道意味着什么,紧接着在现实中又发生了一件很特别的事情,在内容上和梦有一定的联系,或者可以建构一定的联系,并且梦和事件在感情色彩上往往很一致。于是做梦者就会不自觉地用现实中已经发生的事情来解释梦境。但在感觉上,就像是事件印证了梦境,或者梦泄露了天机。
就像前面提到的,妻子梦到猪变成猪皮,而丈夫属猪,所以认为是丈夫给自己托梦,来暗示自己被压死了。其实,这一梦境在理论上可以有无数种解读,但是这个妻子将含义不确定梦境和确定的现实进行了联系,于是梦境也就有了确定的含义。感觉似乎是梦境照进了现实。实际上是当事人不自觉地运用了完形这一心理机制来解释了自己的梦境,是心理上无意识进行的一种自圆其说。
3.潜意识的记忆功能释放内心深处的情感
当然,更常见的托梦是晚辈梦到先辈说自己在阴间没钱了,生活窘困等。其实这种现象无关鬼神,而是激发了潜意识对过往的回忆。
人的潜意识具有强大却又刻板的记忆功能。在意识层面,晚辈或许已经将去世的先辈遗忘了。但遇到一个能够触发回忆的情景,比如和先辈共同生活过的一些特殊时间、特定环境等线索,都可能会在潜意识中引发对先辈的怀念、担忧或愧疚等负性情绪体验。
折射在梦里,就是先辈对自己诉说在那边过得如何不好。晚辈醒后大多会去给先辈烧纸祷告甚至做法事,在意识和行为层面完成了对先辈的缅怀,也释放了那些积压在内心深处而不被觉察的情感。
更多的时候,所谓的托梦在现实中通常找不到依据,也就不了了之了。人在心理上,对于不符合预期的事情,即否定自己判断的事情,通常不会重视或不会接受,慢慢也就淡忘了。所以,与现实巧合的托梦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基本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现象。当然,随着将来对生命奥秘的深入研究,或许会在生理学的角度上提出更为客观的解释。
3. 梦到溺亡的小孩
歌词里有眼眸是歌曲余香
张小九演唱歌曲
《余香》是由卡夫作词,张小九作曲,张小九演唱的歌曲,发行于2017年6月28日。收录于同名专辑《余香》中。
歌曲歌词
划一根火柴,将慵倦的夜点亮,吐出一缕烟,飘向半掩的窗,你纵身跃入酒杯,梦从此溺亡,心门上一把锁,钥匙在你手上,快将尘埃掸落,别将你眼眸弄脏
4. 梦到小孩溺死
是春秋时期的晋景公。
景公生病之后,做了一个恶梦。醒来后召桑田巫询问,巫师认为他将吃不到新麦了。不久,景公病情加重,便向秦国求医。
秦桓公派医缓前来诊治。在医缓来之前,景公又梦到疾病变成二个小孩,一个说:“那人可是良医呀,恐会伤到我,需要逃跑吗”。
另一个则说:“我们在肓之上,膏之下,他能将我们怎麼样?”医缓来后,直言景公已是病入肓膏,无法医治。
景公认为他是良医,并赠以厚礼护送回国。不久,景公想吃麦做的饭,令人献上新麦,让桑田巫看到新麦,然后将其杀掉。
正准备吃饭前感到腹胀,便去上厕所,但却掉到粪坑中死亡。此时有个宦官梦见自己背着景公登天,于是在中午由他将景公从茅厕中背出来,并用他来殉葬。
5. 梦见溺死的小孩什么意思
有一位少妇在公园湖边痛哭道:
“我的命咋这么苦呀?去年丈夫病死了,今年5岁的孩子又淹死了,我活着还有啥意义呀,我也不想再活了,我要投湖自尽,啊哇哇啊哇哇!”。
围观劝阻者众,又都无能为力。
这时一位老者问年轻女子:
“你5年前有孩子吗?”
女子答:“没有!”
又问:“你十年前有丈夫吗?”
女子又答:“沒有!”
老者说:“你5年前没孩子,十年前没丈夫,你就当作现在还是5年前的少妇、十年前的少女,孩子和丈夫都没有,和那时一样快乐生活怎么样?”
女子点头回答:“谢老先生指点!”。
女子收拾起衣物,欢快的回家了,众人都松了一口气,尔后又向长者竖起了大拇指!
(望失去20岁儿子的这位朋友,你也要听老者和这位少妇的谈话,振作起来,开始新的生活。)
文章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