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古人生活真不容易,连叫个名字,都可能掉脑袋,太恐怖了。不像我们现代人,小媳妇叫公公老头子,公公还喜上眉梢,疼爱有加。这事搁在古代是绝对不允许的,如果小媳妇一不小心说漏嘴,就得家规侍候,轻则下跪,重则鞭笞,而且要给公公赔礼道歉。另外,古代人除名和字外,还有“号”。号是人的别称,所以又叫“别号”,可以反应人的情趣,品性,籍贯以及阅历等。

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李白,号青莲居士。号的实用性确实非常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如杜牧《樊川文集》、杜甫《杜工部文集》等。一般来说,如果别人有号,就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是称其号,以表尊重。这跟当代有些人不管遇到什么人都喜欢随口叫人家老板不同,古人内心比较单纯,比较礼貌,称呼别人号是发自肺腑的尊重,他们往往是被称呼人的超级粉丝,否则怎么可能连称呼对方的“字”都觉得不礼貌呢?总之,在古代名字号是一个人的称呼,也是一个人道德品格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古人在起名字的时候有什么讲究,名和字之间有什么关系?

古代人的姓、名、字、号都是什么意思

小时候,我知道我的爷爷有名也有字,当时特别不明白,一个人为什么要有两个名字?爷爷有两个名字,父母和我为什么只有一个名字?现在知道一点儿原因了,分享给大家。周代时,取名不拘一格,崇尚质朴,甚至有很多奇怪的名字。后稷的名字叫“弃”,因为他母亲把他丢弃了;鲁成公叫“黑肱”;晋成公的名字竟然叫“黑臀”。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文字的丰富,意识观念的加强,人的名字也成了一门学问。

图片一:孔丘,字仲尼《社记》中说:“幼名、冠字。”《疏》上说:“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仪礼》说:“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可见,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男子到了二十岁,要举行冠礼,标志着成人要出仕,进入社会。女子长大后也要许嫁,未许嫁叫“待字”,十五岁可以嫁人了,要举行及笄礼,也要取字。

字一般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图片二:李白,字太白《左传》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命名的五个原则:“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这是鲁国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问名时提出来的,意思是:“或根据其出身特点,或从追慕祥瑞、托物喻志、褒扬德行、寄托长辈期望等几个方面比照取名。并且提出七不:“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来取名。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两回事  古代人  成语  古人  古代人的名和字是什么成语  古人的名和字是两回事儿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