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的时候,我已经从当时的知青点返回城里工作,趁着休假的时间,我和父亲作为一个旅游者也去看过一回。当时整个墓室已经整理得比较整洁,据说这是1928年慈禧墓被盗后,溥仪派载泽等人匆忙清理重殓的。而到了1984年元月,内棺才再次被专家打开,确认棺内上身包裹黄绸、下体裤子上绣满“寿” 字、右脚穿白绫袜、左脚赤裸的完整尸骨,就是慈禧。

这个消息被当时的媒体公布以后,我又去了一回。

 这次,我看到内棺已经被放进整修后的外椁。楠木棺椁的华丽程度可以看出来了,但棺内含恨吞辱的慈禧却永远无法“安卧”。有人说正是她的陵墓如此骄奢,从而引来了整个清东陵(除顺治孝陵)屡屡被掘的“大难”。

  关于慈禧的陵墓豪华到什么程度,一些史料也有记载:据说同治十二年(1873年)三月初九清明节的这天,18岁的同治前往定陵,为咸丰皇帝行了敷士礼和大飨礼后,来到附近的

平顶山和菩陀山看风水。十五日,将平顶山改名“普祥峪”,定为慈安的墓葬所在地;菩陀山改名为“普陀峪”,定为慈禧的墓葬所在地。

两个陵都于当年的八月同时动工,于光绪五年(1880年)六月同时完工,耗时6年。史料记载:耗银共达500多万两。

  据说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八月,东陵守护大臣为了讨好慈禧,上奏朝廷说慈禧陵因连年雨水,多有糟朽,急需修整。慈禧命亲信庆亲王和兵部尚书荣禄为承办大臣。

结果,陵内建筑无一不修,大殿和东西配殿都从原来的揭瓦维修改为拆后重建。

  而这次大修则工程浩大,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的时候,已经拨款150万两,以后的款项更是一个谜。中间,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修建工程一度停顿。等到慈禧从西安回京后,她也来到工地亲自检查。

1908年10月18日,工程在历时13年重修后终于完工(巧的是4天后慈禧去世)。

  整个慈禧陵墓花了这么多钱,究竟豪华到什么程度,后人是没有办法想像的。而慈禧随葬的珍宝究竟有多少?根据后来李莲英的回忆:慈禧尸体入棺前,先在棺底铺三层金丝串珠锦褥和一层珍珠,共厚一尺。

头部上首为翠荷叶,脚下置粉红碧玺莲花。头戴珍珠凤冠,冠上最大一颗珍珠大如鸡卵,价值1千万两白银。身旁放金、宝石、玉、翠雕佛爷27尊。脚下两边各放翡翠西瓜、甜瓜、白菜,还有宝石制成的桃、李、杏、枣二百多枚。身左放玉石莲花,身右放玉雕珊瑚树。另外还有玉石骏马8尊,玉石18罗汉,共计七百多件。

葬殓完毕,又倒入四升珍珠,宝石2200块填棺。整棺的奇珍异宝,聚起的自然是巨祸。她闭上眼仅20年,一位巧取豪夺横抢暴掘的大盗,将黑手伸向了她,并将她毁棺抛尸。

5. 袁天罡测一字免费测字

  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80回,遗失了结尾,因此,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摸出来的。   《红楼梦》在整体框架上也体现了人生如梦的构思。贾宝玉及金陵十二钗的故事,其实都是在经历一场梦幻,他们都是梦幻中人。一旦梦中醒来,一切归于虚无。小说第1回提到:“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对这段话,我们也不妨从叙事学角度看。贾宝玉第一次梦游太虚幻境在整个小说构思中有着重要作用。在第5回,宁府梅花盛开,请贾母等众人来赏花,宝玉因到秦氏房中睡午觉而入梦。关于这个梦境,学者有许多猜测和观点。但是,这个梦境重要的还在于它的叙事和结构意义,在于作者借用了传统的佛道文化观念甚至语言和思维方式来构建这个神奇的梦境,并让此梦境影响到整部小说,为整部小说的布局做了安排。而且,在小说结局,贾宝玉再游太虚幻境(第116回),甄士隐又详说太虚情,首尾完整,从而形成了小说严谨、缜密的结构框架。   “太虚幻境”是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幻想境界,与书中的“大荒山”、“无稽崖”一样,都是作家的虚构。它更可能是作家根据神话故事中的仙境描写并比照宗教寺庙建筑而创造的。脂砚斋就太虚幻境的构造有个批语:“菩萨天尊皆因僧道而有,以点俗人,独不许幻造太虚幻境以警情者乎?观者恶其荒唐,余则喜其新鲜。有修庙造塔祈福者,余今意欲起太虚幻境以较修七十二司更有功德。”(甲戌眉批)而“太虚幻境”的名称,与道教、佛教都有关系。   《庄子·天下》云:“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太”是至高至极,“一”是绝对唯一的意思。《庄子·天下》称老子之学“主之以太一”,“太一”是老子之“道”的别名。成玄英疏:“太者,广大之名”,“言大道旷荡,无不制围,囊括万有,通而为一。”参照“太一”之名,可见,所谓“太虚”,就是指广阔的宇宙空间。“虚”本为空无之意。《老子》、《庄子》都以虚为一种内心境界。《老子》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庄子·人间世》云:“虚者心斋也。”佛经中也经常借用“虚”字来表达其空无之意,如《圆觉经》云:“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   “太虚”一词连用最早见于道家经典《庄子·知北游》:“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太初,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以太虚指广漠的空间。而《老子》认为,道大而虚静。所以,“太虚”实际上也就是指宇宙的本体“道”。《淮南子·天文训》讲:“道始生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认为虚廓是先于气的世界本原。《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言:“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凭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这里又把太虚与气联系起来。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太虚”一词也经常被提到。如《文选》中孙绰《游天台山赋》云:“太虚辽廓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 李善注:“太虚,谓天也。自然,谓道也。无阂,谓无名。妙有,谓一也。”唐陆龟蒙《江湖散人传》:“天地大者也,在太虚中一物耳。”这里的“太虚”又指广阔的宇宙空间。   “幻境”一词,则与佛家观念较密切。在第二章,我们已提到《楞严经》中就多次用“梦”、“幻”等字来表达其佛家观念。《圆觉经》更是多次借幻境说佛法: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灭尽,不入断灭。   幻境如同“幻化”、“幻灭”、“幻形”、“幻心”等等,有佛家所谓“一切诸法,空无实性”的意思。因此,“幻境”亦即“虚空之境”。可以说,太虚幻境的命名融合了佛道文化观念及语言,是作家创造的天堂境界。   贾宝玉梦入太虚幻境后,看了薄命司中的十二金钗册子,有正册、副册及又副册。宝玉看完宝钗、黛玉的判词后仍不解,此时脂砚斋写了一段批语:“世之好事者争传《推背图》之说,想前人断不肯煽惑愚迷,即有此说,亦非常人供谈之物。此回悉借其法,为众女子数运之机。无可以供茶酒之物,亦无干涉政事,真奇想奇笔。”(甲戌眉批)脂评作者明确指出曹雪芹在此回利用了《推背图》的形式,有图有诗,形同谶语,预示了十二金钗及几个丫环的各自命运及归宿。   《推背图》相传唐朝贞观年中李淳风和袁天罡所著。全集一卷,凡六十图像,以卦分系之。书名“推背图”是根据第六十图像(最后一卦)中的颂曰“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而名。每图像下有三言、四言或杂言的四句谶语,还有五言、六言或七言的四句诗,名之曰“颂”,充分利用了谐音、转义、双关、暗喻、测字、商谜等等手法来作出有关政事的预言。宋元明清,官方大都把它作为妖书图谶来禁止刊行、出售、传抄、拥有及流传,查获出违犯者,要治以重罪,这是因为历代一些有志图王者及农民往往利用此书的预言,为自己的取而代之和造反制造舆论。然而屡禁不绝,一直在民间暗中流传。曹雪芹应是看到过这本书的,否则不会如此熟悉其形式与手法,并能在《红楼梦》中有创造性的运用。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