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句象辞比喻非常形象贴切,把“大人、君子、小人”三者的能力、担当与职责,揭示得淋漓尽致,非常好理解。这其实也适于现代,比如一家公司里,高层领导制定公司战略规划,中层领导拥护战略,基层人员执行即可。不可否认,《周易》的这些文化是古人对人性和发展的考量,很有现实意义。虽然打上了数千年历史的烙印,但也有很多先进思想,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才是我们对待和弘扬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正确态度。
武王伐纣,到底是替天行道,还是蓄谋已久的夺权?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据史料记载,商纣王后期,昏庸无道,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他除了耗费巨资征调大量民力建鹿台,造酒池肉林,致使国库空虚,另外又听不进贤臣的劝谏,因此日渐失去人心。这时候,周武王在西边联合许多的小国,对商朝发起了进攻。在行进到牧野这个地方,距离商都朝歌仅有70里的时候,武王主持举行了誓师大会,厉数商纣王的诸多罪行,鼓动大家与纣王决一死战。
直到这时,纣王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处于危险境地,不得不停止了享乐,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但是此时,朝中贤臣早已被杀或跑光,军队也有部份反叛,有的不在都城一时难以调回,所以纣王只好将一些奴隶或是罪犯临时组织起来以对抗武王。由于纣王平时的残暴成性,所以这些奴隶、罪犯对纣王早是恨之入骨,因此部队一开到牧野,便纷纷倒戈,转头杀向纣王。
结果,纣王于牧野大败,连忙逃回朝歌。武王乘胜追击,兵临朝歌城下。纣王眼见大势已去,只好登上鹿台放火自焚。最后,武王攻下朝歌。这就是中国远古史上著名的“武王伐纣”。那么,正如题主所问,武王伐纣,到底是替天行道,还是蓄谋已久的夺权?纣王真的像传说的那样昏庸无道、残暴成性吗?《封神演义》又名《封神榜》,是明代许仲琳(有争议)创作的一个怪诞神话小说,即是以武王伐纣为背景,讲述了正邪之间的斗法,各路神妖混战,同时把纣王描绘成一个人人痛恨的残暴君王,他好酒喜淫乐、宠妲己、奢靡腐落、残暴不仁,结果在牧野之战中,将士临阵倒戈,被武王打得大败,最后一把火将自己烧死于鹿台。
当然这是小说,大部份内容与历史应该是不符。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纣王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记载:“帝纣资辨捿疾,闻见甚敏,臂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挋谏,言足以饰非,矝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已之下……”由此可见,武王还真是个不错的人,能文能武,才思敏捷,不像个笨蛋呀!另有史料记载,纣王不是一个只知吃喝玩乐的无能之辈,在他统治其间,东征西讨,使商的疆域扩张的同时还保障了地方的安定,而且在交通方面也有所作为,使中原的先进文化及生产技术得以传播到东南一带,让当地逐渐获得发展。
文章TAG:武王伐纣 周武王 占卜 啥事 武王伐纣占卜得什么卦 周武王做了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