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说,两情相悦,不会受到异地恋的影响。很多情人有这种现象,分开后想念,在一起长了总是吵架。不过,总比李商隐的“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要幸福得多。秦观的老师苏轼有《渔家傲 七夕》:皎皎牵牛河汉女。盈盈临水无由语。望断碧云空日暮,无寻处。梦回芳草生春浦。鸟散馀花纷似雨。汀洲蘋老香风度。明月多情来照户。
但揽取。清光长送人归去。前两句典出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苏轼的老师欧阳修也有《渔家傲·七夕 》传世:喜鹊填河仙浪浅,云軿早在星桥畔。街鼓黄昏霞尾暗。炎光敛。金钩侧倒天西面。一别经年今始见,新欢往恨知何限。
天上佳期贪眷恋,良宵短。人间不合催银箭。南宋宫廷琴师汪元量有《忆王孙》一首:华清宫树不胜秋,云物凄凉拂曙流。七夕何人望斗牛。一登楼,水远山长步步愁。这一夜的七夕,写出了故国之悲。应该是国破以后,在元大都南望故乡时的感受。结束语古人的七夕诗词,大多用牛郎织女的典故,写相思之意。也有如权德舆,记录家中过七夕节阖家欢乐的情景。
怎么解释中国古代的情人节并不是七夕节而是上巳节?
现代人把七夕节作为中国的情人节,其实有历史记载上巳节才是古代的情人节。我是一生淑女,我来谈谈我了解到的上巳节和七夕节。上巳节这个节日对于今天的我们很陌生,说起农历三月三大家就熟悉,其实三月三就是古代的上巳节,这样就对上号了。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我们的民族内敛有余而浪漫不足,拉个手还被指责“男女授受不亲”。
如果说三月三这天,远古先民曾经当作青年男女法定的情人节,你是不是觉得更不可理喻呢?在3000年前的周代法律就这样规定,有史为证《周礼.地官》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以仲春之月,令合男女,于是时也去,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这段话的意思农历三月、四月间仲春时节,未婚男女必须相会,官府和父母都不得阻拦,无故不执行命令者,要受到惩罚。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政令呢?这主要是解决当时人口和粮食问题,俗称“食色问题”。阳春三月、春回大地,少年钟情、少女怀春,为了社会安定和人口发展,鼓励青年男女顺应天意于田间地头去约会、郊游,做男女合和之事,与春天来一场诗情画意的密会,通过联谊的方式表达对土地、种子和粮食的祈愿。有诗佐证,诗经.郑风.溱洧就有描述。
诗经 郑风 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这首诗表达了上巳节那天,郑国倾巢而出的俊男靓女们,在溱水之伴、洧水之滨手持兰草沐浴、在打情骂俏中约会和自由恋爱、尽情欢乐的盛宴。
魏晋以后,上巳节又加入更多的文化元素,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描述的曲水流觞,使上巳节变得多元化也凸显雅俗共赏。至宋代,理学的兴盛,礼教越来越森严。上巳节的崇尚欢快、自由的主旨与理学有违,这个传承几千年的节日逐渐没落,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上巳节看似消失了,但它的火种实则还在流传。 时至今日,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比如广西壮族、贵州侗族、海南黎族、湘西的苗族都把三月三上巳节作为自己民族的情人节。
七夕节在古代来源于人们对星象的崇拜,是织女与牛郎的神话传说,女人们把自己的所及所不及愿望期许于上苍。与上巳节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女性群体活动,比如乞巧、互访闺蜜、同切磋女红,是真正的女儿节,在这个节日里男性只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至于男女定情更是衍生品。在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文章TAG:七夕 民俗 专家 七夕指的是什么节 民俗专家谈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