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对蜀汉一方而言,除掉张郃是绝对有利的。忌惮张郃的并不只有诸葛亮,还有一个人比诸葛亮更忌惮张郃,那就是司马懿。公元230年,司马懿的地位已经达到了人臣的顶峰:四年,迁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曹真伐蜀。同是这一年,大司马曹真病故,这对于司马懿而言绝对是一个喜讯。因为曹真的病故,意味着在军界,司马懿的地位无人可以撼动。

但他还需要顾忌一个人,那就是张郃。从地位上而言,司马懿此时在军界的地位不是张郃可以动摇的,但张郃对曹魏之忠贞,以及张郃本人的领兵能力,和他在曹魏军队中的威望,这些都会对司马懿未来的“谋权”产生威胁。不管这个威胁是大,还是小,按照司马懿的性格都要提前把他化解掉。可是张郃手握重兵,不是轻易可杀之人。所以,司马懿就要借蜀汉这把刀。

张郃之“死”张郃是“必须”要死,因为他的存在,于内威胁到了司马懿的终极布局,于外是蜀汉北伐的最大阻力。但张郃是不必死的,从他本身而言,他看出了他将“陷入”死地: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

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在军事层面而言,张郃清楚的看出了蜀汉的劣势,而且明确的提出了对付诸葛亮的方案。可张郃他毕竟只是一代名将,他不知道的是,他将陷入政治层面上的死局: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司马懿不明白张郃是正确的么?当然不是,司马懿很明白张郃是对的。

但他就是要逼迫张郃作战。把张郃交到诸葛亮手里。此时的张郃是两难之地,出兵作战,则会被诸葛亮所败,可不战,司马懿就有借口杀掉张郃。畏敌不前,临阵抗命,这都是很好的战场杀将的理由啊。两难之境的张郃,选择了战。因为战虽然会中计,但还有胜的可能。而不战,张郃则必然会被司马懿以军法处置。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出战的张郃最终命丧沙场,死于乱箭之下: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谥曰壮侯。

诸葛亮中计与否在《三国演义》中,张郃死后,诸葛亮感叹到:吾今日围猎,欲射一‘马’,误中一‘獐’这句话中的“误”,很容易让人多想。这到底是错误呢?还是失误呢?认为诸葛亮明白自己中计了的,自然会觉得这是错误。实则不然,这个误应当是失误。诸葛亮的意思是,我今天要的是司马懿,可失误了之射杀了一个张郃。诸葛亮是在感叹自己成果不够大。

 5/7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张巧  模范  四川省  道德  张巧什么  四川省道德模范张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