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道教八位神仙所持的法器分别是

1,李铁拐:铁拐.2,汉钟离:蒲扇.3,张果老:竹筒.4,蓝采和:笛子.5,韩湘子:花蓝.6,荷仙姑:彩绫.7,吕洞宾:雌雄双剑.8,曹国舅:白玉笏.

道教八位神仙所持的法器分别是

2,道教法器的详细介绍

道教的法器很多了,而且任何东西都有可能成为法器,就看你修炼什么了,像老君的扇子、腰带、葫芦等等。常用的法器就是桃木剑、五雷令、令旗、葫芦、等等
修身炼己,炼法化器,自己用什么就炼什么法器
笏板、法剑、令符、符箓、铃等

道教法器的详细介绍

3,道教四大天拿的什么法器

东方护国天王手执琵琶,代表做事要像弹琴一样,必须缓急适中,做事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不急。弦过松,就弹不响了,弦过紧,就容易断了。东方护国天王手执琵琶告诉我们,只有缓急适中,诸音微妙,办事才能圆满。 南方增广天王手上的剑,代表智慧之剑。“快刀斩乱麻,慧剑断烦恼”,只有抑恶,才能扬善,只有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才能达到追求的理想境界,促进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增长。 西方广目天王,身缠一条龙,代表变化。龙能腾云驾雾,变化无常,变化多端。其实现实世界和社会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这样,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我们一定要把现实社会看清楚,才能从容应对。 北方多闻天王,手拿一把伞,代表保护之意。伞能遮风挡雨,提示我们,在千变万化的世界中,种种污染需要防止,不要被污染。只有在广学博闻的同时,保持一颗清净心、平常心,洁身自爱,才能尽善尽美地尽职尽责。

道教四大天拿的什么法器

4,道教需要哪些法器

我是个道士 其实最好的办法是去道观中看看,这样说你不知道是什么样的 http://hi.baidu.com/mazu0323/blog/item/75aa1701d6306d031d958316.html 这个应该是比较全的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m=ps&word=%B5%C0%BD%CC%B7%A8%C6%F7 这个是部分图片 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福生无量天尊
现在道士在道场法会中的法器: 1.各种令牌(五雷令,天皇号令等) 2.七星剑 3.朝简 4.如意 5.法印 6.拂尘 7.鲁班尺 8.八卦镜 9.法幡
普通道士必须有道门四法宝:法剑、三清铃、法印、雷令
经书、桃木剑、指南针、符咒...
法剑,法印,令牌,法杖,钟,磬,笏,如意,幡,云铛,铙钹,麈尾,罗盘,八卦镜等!

5,道士或者尼姑手里拿的那个法器叫什么

那个叫拂尘。又称拂子、麈尾。乃将兽毛、麻等扎成一束,再加一长柄,用以拂除蚊虫,称为拂子。  戒律中允许比丘执持拂尘,以拂除蚊虫的侵扰,然禁止使用如"白拂"等,以较为华美贵重之物所成的拂子。  经典中屡有菩萨或长者手执白拂的记载,如佛陀上忉利天为母说法归来时,梵天尝执白拂,侍佛之右。  禅宗则以拂子作为庄严具,住持或代理者手执拂子上堂为大众说法,即所谓"秉拂",因此,拂尘是说法的表征。  拂尘也是道派的一种有名的武器  在武当派武功中,有不少奇门兵器,拂尘即是其中一种,俗话说:“手拿拂尘不是凡人”,拂尘在道门中有拂去尘缘超凡脱俗之意,也是道门中人们外出云游随身携带之物。在道教体系里,拂尘是道场中的一种法器,然后由道人将其又演变成兵器,属软兵器之类。  人们熟知的太上老君,太乙真人,八仙中的吕洞宾,皆以拂尘壮其神威,仙风道骨油然而生。为中国的道教历史文献增添了无穷的文化魅力。  拂尘的演练风格独特,技法鲜明、软硬兼施,开合紧凑;舞动起来如天马行空,洒脱飘逸,闪展跳跃,灵活多变。拂尘的动作以劈、缠、拉、抖、扫为主,有刀、剑、鞭、镖等器械的动作特点,练习拂尘时要求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运用时要求自然流畅,绵绵不断,一气呵成。具有良好的防身之效,倍受人们喜爱。  武当太乙拂尘(谱)  预备式  1 拭定乾坤 2 黄龙盖顶 3 脚踏五行 4 横扫千军  5 翻江倒海 6 马后扬鞭 7 灵猴缩身 8 横扫千军  9 追风赶月 10鹞子翻身 11白鹤探水架彩云 12下式旋风  13太公坐昆仑 14叉步搅尘 15中盘托尘 16青龙入海  17黄龙游身连环掌 18野马分鬃 19降龙伏虎 20骑马冲肋拳  21黄龙揽尾 22回头探星 23行步撩衣 24太公坐昆仑  25回身云尘 26二龙戏珠 27旋转乾坤 28收 式  (1).古代用以掸拭尘埃和驱赶蚊蝇的器具。《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荆公 ]亲手於鹊尾瓶中,取拂尘将尘拂去,俨然如旧。”《红楼梦》第三回:“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 李纨 、 凤姐 立於案边布让。”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二七:“[ 兰先生 ]手里一把白马尾拂尘,风儿吹过,绸大衫在下部飘起,白拂尘遮满前胸,长头发散在项后,上中下三部迎风飘舞,真是飘然欲仙。”  (2).封建时代皇室卤簿仪仗之一。按等级各有定制。《清会典图·舆卫二·卤簿二》:“皇帝卤簿拂尘,朱氂为之,长二尺,结於木柄,柄长二尺一寸二分,围一寸五分七厘,通髤以金,上饰镂金龙首二寸五分,衔小金环以缀拂,下饰镂金龙尾三寸三分,末属金环,垂朱緌。”  (3).掸除尘埃。 晋 无名氏 《白紵舞歌诗》之一:“袍以光躯巾拂尘,制以为袍馀作巾。” 唐 杜甫 《从事行赠严二别驾》诗:“乌帽拂尘青骡粟,紫衣将炙绯衣走。”  (4).洗尘。谓设宴慰劳远方来人。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一折:“今日小官在於私宅,聊备蔬酌,与 飞卿 拂尘。” 元 吴昌龄 《张天师》第一折:“早安排异品奇珍,与侄儿权且拂尘。” 明 张四维 《双烈记·归省》:“我儿途路辛苦, 赛多娇 看酒,为你姐姐拂尘。”
佛尘
鸡毛掸子

6,道教的法器和书籍到那买到

道教的法器  田诚阳  道教斋醮法坛所需之用器,称为法器。一般在醮坛配合经韵及科仪使用,有些也可在专行法术时使用。道教法器,上可召神遣将,下可驱邪除魔,故品种繁多。  木鱼:又称“木鼓”,俗称“鱼子”。形圆而刻做鱼形,故号木鱼。中间掏空,击之作声。通常放在经案的右手边,以右手持木棰敲之。诵念经文时配合经韵而使用,经文的每个字都要落在木鱼的点子上。《无上秘要》:“木鱼清磐,振醒尘寰。”  磬:分为两种。一种称为“圆磬”,圆形而中空,铜制或铁制,一种称为“扁磬”,又叫“玉磬”,形似曲尺,曲角120°,玉石制成。道场上多用前一种,通常放在经案的左手边。磬的主要作用是通报神灵,也可以消灾解厄。平时道教徒或香客进殿朝拜,殿主在其抬头起身之时击磬。道场诵经时配合科仪,也要击磬磐。  引磬:又名“手磬”。形小如碗状,铜制,器底隆起之顶端,附有木柄,以便携持。木柄有绳,连一铁杆或铜杆。道众在醮坛朝拜或“转天尊”时,持而鸣之,用以引导道众,故名“引磬”。  钟:一般由铜或铁铸成。钟内无舌,击之发声。有大钟和小钟之别;大钟用于道观早晚开静、止静时,配合大鼓和板使用;小钟用于道场作为法器,与鼓配合击打。《道书援神契》:“古者祭乐有编钟、编磬,每架十六,以应十二律及四宫清声,又有特悬钟、特悬磬,特悬者,独悬也。今洞案金钟、玉磬,又有大钟等,皆本诸此。”  鼓:圆桶形或扁圆形,边围鼓起,中空,两面或一面蒙以皮革。鼓有大小之分:大鼓用于道观早晚开静、止静时,配合大钟和板使用;小鼓在道场作为法器,配合小钟使用。鼓的声音,被认为具有通神和辟邪的作用。道教对击鼓颇有讲究,可以打出”风云雷雨”的模拟音响,且能配合经韵板眼,谓之“花点”。《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凡建醮道场行法事时,必先鸣法鼓”。  铛:又称“单音”、“铜鼓”等,俗称“铛子”。是用小铜锣固定在长柄的木框上,用拨子敲打出声。如果是十面小锣固定于同一木架,安上长柄,则称“云锣”或“云璈”。  钹:亦名“铜盘”。一般为铜制。形状是中央隆起的圆片,在其隆起部位系有红布条。有大小之别:大的称为“饶钹”、“闹钹”或“大钹”,小的称为”钗”或“钗子”。击打时双手各持一片的布条,合击发声,也有的把一片置于圆形的凹状布垫上面,用另一片去击打。在道场上,通常和铛子配合使用。  铃:又名“三清铃”、“摇铃”、“帝钟”、“法钟”、“法铃”等。一般为铜制,有柄,铃内有舌,摇动发声。柄的上端为“山”字形,象征道教信奉的三清尊神。道教认为,法铃具有降神、除魔的作用。在道场上使用时,须以单手持之,向一边有节奏地摇动。《上清灵宝大法》:“振动法铃,神鬼咸钦。”  笏:又称“圭简”、“朝简”、“朝板”、“奏板”、“玉板”、“玉笏”、“手板”等。原是古代君臣在朝廷相见时所执的手板,上面可以记事,以免遗忘。朝中之笏有一定之制,天子用玉,诸侯用象牙,大夫和士用竹片。道教则不受此限,根据条件均可使用。举行道场时,高功登坛,双手捧笏,如对天庭。《道书援神契》:“古之公侯皆执圭,周礼有桓圭、信圭、躬圭,礼记:士执鱼须文竹木简之类也。”  如意:一般为玉、木、骨制成。形状略曲如“心”字,有三点:首尾两端作云形或芝形,中央一点圆形。象征“道化三清”之意,又喻一心尊三宝(即道宝、经宝、师宝)。《太清玉册》:“如意,黄帝所制战蚩尤之兵器也,后世改为骨朵,天真执之,以辟众魔。《上清经》:“天尊手持如意,宣说玉枢宝经。”道教方丈在宣说经教或其他隆重科仪中,亦手持之。  法印:一般为木制、铜制或玉制。印面上刻着具有道教含义的文字,甚至有的还刻着完全符式化的图案,印钮一般是狮子或其他避邪兽。道教自从祖天师张道陵开始传有法印,沿袭至今。法印是道教奏达天庭的公印,也是行使神力的法物。《洞玄经》:“法印照处,魅邪灭亡。”  法剑:又名“宝剑”、“令剑”、“七星剑”。在钢铁锻制的剑身两面,各镶有青铜制的北斗七星图样,靠近剑柄处有龙、符的图案。道教认为宝剑是斩妖诛魔的强力法器,张天师的家传宝物即为宝剑及天师印。通常剑身单薄的七星剑是以两把并握使用,有时也可分持两手,又称“双剑”或“合剑”。也有一种是在剑身上刻有符咒的木剑,多半使用可以避邪的桃木雕制,又称“桃剑”。道士在行法时,也有拿菜刀代替法剑者。  令牌:又名“雷令”、“五雷牌”。为圆顶平底之木牌。侧面边围刻有二十八宿的名称。上圆下方的形状,象征天地。令牌是道士差遣神灵的神圣法器,有辟邪的作用,也可用于差遣雷神。令牌的形状与图案并不完全一致,如有的刻有龙或宝剑,有的刻有“五雷号令”、“总召万神”等。《道书援神契》:“周礼,牙璋以起军旅,汉铜虎符上圆下方,刻五牙文若垂露状,背文作一坐虎形,铭其旁曰:如古牙璋作虎符。今召将用令牌,此法也。”  甘露碗:又称“水盂”、“水碗”或“清水碗”。在道场上用来盛装法水(又称”甘露”)。古为竹制品,今多为黄铜制。其器如茶杯状,口略大,杯子周围绘有”五岳真形图”。但也有饭碗状的水盂,口略窄。道场上的高功,常以左手持盂,右手拿着杨柳枝(或用塑料树枝代替),沾取盂中的圣水,遍酒醮坛以示净场,《灵宝济度金书》:“杨枝洒净业垢,解除尘秽于无形。”有时象征普施甘露,济度亡魂,《太上全真晚坛功课经》:“甘露流润,遍洒空玄,拔度沉溺,不滞寒渊。”  镇坛木:又名“震坛木”、“奉旨”、“净板”等。为略呈长方体之木块。顶面稍有隆起,底面平坦,以漆涂成红色。正面刻有“万神咸听”四字,两端刻有乾坤、坎离四卦。在道场进行中,镇坛木被置于桌上,由高功配合科仪使用。道士专行法术时,也用来拍击桌面,威吓恶鬼邪魔。  令旗:为高功在醮坛发号施令的旗子。旗为三角形,旗面为黄色,镶以齿状红边,上有一条黄色红边的飘带,旗杆一般为藤制。旗子上书“敕召万神”四字。  法尺:为长形木片。形状和旧式的尺相同,两面均有刻度,并且雕有葫芦等吉祥图案,一般漆成红色。除此之外,也有一种不带刻度和图案的铁尺。道教认为,度量用具有除魔的力量,因此法尺就被作为法器广泛使用。道教护法神之一的赵公明元帅的造像,有的手中就握有一把铁尺。  天蓬尺:亦名“法尺”。为长形方木。六面雕满了日、月、二十八宿的名称,及三星、北斗七星、南斗六星等图案,还有天蓬元师的圣号。以此行使天蓬元帅的神力,具有辟邪除魔的作用。《道书援神契》:“古者祓除不祥有桃枝,后羿死于桃棒,故后世逐鬼用之,今天蓬尺是其类也。”  法绳:又名“鞭”、“法鞭”、“净鞭”或“法索”等。木柄上雕有蛇头状花纹,其下接有苘麻或棕榈等纤维搓成的绳身,绳后亦有结尾,看去俨然一条完整的蛇。蛇头部分涂有朱漆,上有八卦图案,更精细者甚至从蛇口处还有人头露出。此外,也有的利用天然的曲木来表现蛇身。道教认为法鞭可以鞭挞妖魔,辟除邪怪。道士行使法术时常紧握蛇头,用力抽打。  师刀:即法师所用的刀。一种是黄铜制的短剑,剑锋很钝,前端呈椭圆形,柄上串有铜钱或小铁环,形状颇为怪异。另一种是锐利的铁刀,又称”巫剑”,形态介于法剑和菜刀之间,上面刻着太上老君的圣号。  双锏:是一对四角形的棍棒,前端略细,铜身雕有瘤状的结节,相当于鞭之类的武器。多为台湾的红头道士使用,在驱除恶魔的仪式上,手握双铜挥舞,做出猛烈的动作。  龙角:亦名“角”、“海角”、灵角”、“号角”或“角笛”。大陆道士一般使用海螺,又名“法螺”;台湾的乌头道士使用牛角,红头道士使用锡角。一般内外遍漆朱色,有的刻有北斗七星及南斗六星的图案及日、月字样,也有的在吹口处缠以红布或红绳。龙角是从战争中的号角转变而来,道士藉其音响,以为召集神灵、祛除妖氛之用。  草席、伞、扫帚、灯笼:铺在法坛的草席,是用来表示圣域的范围,如果草席卷成棒状,也是一种降魔用具。台湾的乌头道士在举行拜表仪式时,常在坛上打一把伞,遮断秽气不使侵身,以保持自身洁净。扫帚也是排除邪秽的用具,有着类似法器的作用。法坛上悬挂灯笼,具有召请各路神抵降坛的含义。

文章TAG:道士  法器  道教  八位  道士法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