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时辰有几刻

因为……比如午时是十一点到一点,分为八刻,午时四刻就是12点。12点处于午时正中间,所以习惯性称为午正,所以一般就没有四刻的说法了。不过有五刻,六刻之类的说法,您没听过,只是因为现代不用这种计时法了。所以您说的时间就是戌时七刻,或者叫戌正三刻。几年的问题了,不知道还能不能帮到您。还有补充下,以前用的是百刻制,一刻真正的时间是14.4分钟,后来西方传入时钟,我国改为九十六刻制,15分钟为一刻,为了方便我还是习惯性的用了15分钟
http://wenwen.sogou.com/z/q828697956.htm
一个时辰等于八刻,在古代一天24小时就是12个时辰,一个时辰(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所以说是八刻钟,八刻钟也就是两个小时,能理解吗?这是最基础的常识,初中历史老师也会讲的,我说一下,下面的朋友说错了!

一个时辰有几刻

2,时辰意思是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 具体划分如下: 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关于午时三刻 古代除了用日晷计时外,还以漏刻计时。这种计时方法分一昼夜为一百刻(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因而古代语言中就有“刻”的说法。 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子时是夜里十一点到凌晨一点,那么午时应该在中午的十一点到一点之间,午时三刻该在十一点44分左右。

时辰意思是

3,晚上七点半生的是什么时辰

此【时间对应表】目的同理,为了方便亲们看文文\(^o^)/~ 【时辰与刻】 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一时辰是是2小时),又划为一百刻(一刻约15分钟) 【古代的更】 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夜里的每个时辰被称为“更”。一夜即为“五更”,每“更”为现今的2个小时。 一更:晚上7点-9点 二更:晚上9点-11点 三更:半夜11点-凌晨1点 四更:凌晨1点-3点 五更:凌晨3点-5点 【子时】zi(23时至01时)又名子夜、中夜 【丑时】chou(01时至03时)鸡鸣 【寅时】yin(03时至05时)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又名黎明 【卯时】mao(05时至07时)指日出之时,又名日始、破晓 【辰时】chen(07时至09时)古人“朝食”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巳时】si(09时至11时)临近中午的时候,又名日禺、隅中 【午时】wu(11时至13时)又名日正、中午 【未时】wei(13时至15时)太阳偏西,又名日跌、日央 【申时】shen(15时至17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 【酉时】you(17时至19时)太阳落山的时候,又名日入、日落、日沉、傍晚 【戌时】xu(19时至21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又名黄昏、日夕、日暮、日晚 【亥时】hai(21时至23时)夜色已深,人们安歇睡眠,又名人定、定昏
晚上七点半生的是戌时

晚上七点半生的是什么时辰

4,什么是三更时候一天一共有几更分别代表什么时间

三更就是前半夜11点到凌晨一点的时刻。一夜共有五更。我国古代还有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的方法,叫五夜或五更,情况如下。 五更与现今时间比较表 夜间时辰 五 夜 五 更 时 间 黄 昏 甲 夜 一 更 19—21 人 定 乙 夜 二 更 21—23 夜 半 丙 夜 三 更 23—1 鸡 鸣 丁 夜 四 更 1—3 平 日 戊 夜 五 更 3—5 我国古代纪时,还有更细的分法。最初分一昼夜为100刻。这办法一直沿用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后来由于昼夜100刻与分为十二时辰不能相配,使用不便,曾改分为120刻,96刻,108刻。但大多使用百刻制,到清代才改为96刻制"和十二时辰配合使用。
三更就是夜里11点到凌晨1点  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  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古代有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的方法,叫五夜或五更,情况如下。:夜间 时辰 五 更 现代时 间黄 昏 甲 夜 一 更 19—21人 定 乙 夜 二 更 21—23夜 半 丙 夜 三 更 23—1鸡 鸣 丁 夜 四 更 1—3平 日 戊 夜 五 更 3—5
三更就是前半夜11点到凌晨一点的时刻。一夜共有五更。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

5,请问深夜0007是不是又叫子时

0点到2点为子时
子时是指内丹术大小周天功法中,可以开始起火的时机,又称冬至。所以用十二地支中的子时,因为子时是六阳时(子、丑、寅、卯、辰、巳)的开始.所以《类经图翼》上说:“子者阳生之初。”冬至也是指这个意思,如《通讳·孝经援神契》上说:“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阴极而阳始至。”阳始至称为一阳生,或一阳来复,在《易经》卦象上则用复卦来表示。因为复卦上五爻是阴“—,而初爻(最下一爻)已成为阳“一”.这个卦象常为气功古籍所采用。但这只是个比拟,正如《金丹四百字》中说的,“火候不作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虚比”。所以什么时候到了该起火的子时,要按照练功过程中的景象来掌握。也如《还丹复命篇》中说的,“练丹不用寻冬至,身中自有一阳生”。可以起火的子时,在内丹术中分为两种,即活子时与正子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点整至凌晨1点整)。鼠在这时间最活跃。   早子时与夜子时(“早子时(也称子正时)”和“夜子时(也称子初时)”)的出处   研究中国历法的人都很清楚,子时是自古以来也是在中间换日的。   李淳风在唐朝制定《麟德历》时,就在《新唐书·历表》中明确指出:“古历分日,起于子半”,以子时的中点,即零时十二点,为一日之始。   汉初伏生的《尚书大传》中也指出:“周以十一月为正,色尚赤,以夜半为朔。”   在明朝时, 就有“夜子时”这个观念。王逵著《蠡海集·历数》(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或 “古今图书集成历象典漏刻部总论”):百刻之说,众说纷纷,莫有定论,惟一说类优。以为每刻得六十分,百刻共得六千分,散于十二时该五百分,如此则一时占八刻零二十分。将八刻截作初正各四刻,却将二十分零数分作初初正初微刻各一十分也……又赵缘督一说,将十二时各分八刻,计刻九十六刻为大刻,却将馀四刻每刻分作六十分,四刻作二百四十分,每一时中又得二十分为小刻,如此则一时之中得八大刻,复有二十分小刻,截作初初正初,各得一十分为微刻也。其它或以子午二时各得十刻者,或以子午卯酉各得九刻者,或以夜子时得四刻者,皆非也……然夜子时之说,只是在夜半之前,故称夜子正。如冬至为起历之端而居中气,其前亦系十一月也。是以夜子正在亥时之后,故只有初刻而无正刻;(早)子时却只有正刻而无初刻,其意可见也。(这几段文字记载古代如何用“漏刻”计时的方法。“漏刻”是一种计时的工具,以铜壶储水,漏水滴看刻度来测量时辰。“漏刻”的构造可以参见“古今图书集成”。第一段与第二段文字只是定义一个时辰等于八刻零二十分。第三段讲其它时辰定义的方法有误,第四段是讲子时的定法,由第四段的文字可知,亥时过后的一小时(有初刻,无正刻)为“夜子时”,即23:00 - 24:00这一小时。既然有夜子时的观念,便隐含一日始于“夜半”的意思,即始于 0:00。否则,何必将子时分割为两部份?是以古人换日应该不是以 23:00 为分界。这里的古人究竟是多古?据“四库总目提要”中的记载,前人认为王逵是宋朝人,但是据纪昀他们推测,王逵应该是明朝人,其思想受邵雍影响很大。总之,在明朝以前,“夜子时”这个术语就已经存在。到底“夜子时”更早出现於何朝代?目前尚未找到直接证据,有待考证。)   命理探源【卷五】   论时刻及夜子时与子时正不同 万育吾曰:昼夜十二时,均分百刻,一时有八大刻,二小刻。大刻总九十六,小刻总二十四,小刻六,准大刻一,故共为百刻也。上半时   之大刻四,始曰初,初次初一,次初二,次初三,最后为小刻为初四。下半时之大刻亦曰四,始曰正,初次正一,次正二,次正三,最后小刻   正四。若子时,则上半时在夜半前,属作日,下半时在夜半后,属今日。亦犹冬至得十一月中气,一阳来后,为天道之初耳。古历每时以二小   时为始,乃各继以四大刻,然不若今历之便于筹策也。世谓子午卯酉各九刻,余皆八刻,非是。《星平大成》云:余初不明一夜字,询诸监中   友人始知。子正者,今日之早,非作日之晚也。夜子者,今日之夜,非今日之早也。观十二生肖阴阳可知,牛兔羊鸡猪属阴,其蹄爪双偶,蛇   阴甚,不见足。虎龙马猴犬属阳,其蹄爪单奇,独鼠前两只脚属阴,四爪,后两只脚属阳,五爪,故夜子时属阴,而子时正属阳。如康熙辛未   年十二月十七夜子时立春,十七亥时末刻,尚未立春,若不知此,必差讹一年矣。   按:假如甲寅年,正月初十,辛酉,夜子时立春,其人正月初十日,午后九点后,十一点前,亥时生,即作癸丑年,乙丑月,辛酉日,己   亥时推。如在初十日,午后十点后,十二点前,夜子时生,即作甲寅年,丙寅月,辛酉日,庚子时推。(用壬日起庚子时。)所谓今日之夜,   非今日之早也。如在初十日,午后十二点后,一点前子时正生,即作甲寅年,丙寅月,壬戌日,庚子时推,所谓今日之早,非昨日之晚也。若   夫推行运之零借,命宫之过气,尤当知此。

6,古代人都把晚上的时间称为一更天二更天一直至四更天这分别是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古代人用的时辰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古人将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   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个小时。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寅时从三点到五点,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戊时、亥时。   “更天”前最大的数字是五,是指三时至五时。

7,古代的时辰是怎样算的子时是什么时间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扩展资料1、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2、小时为1时辰3、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那时候一天是12个时辰,就是12生肖的子,丑,寅,卯。宸,巳,午,未。申。酉,戌,亥。4、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时辰
是子时23~1点
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一、子时(23:00--1:00) 此时胆经最旺,中医理论认为:“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胆为中正之宫,五脏六腑取决于胆。气以壮胆,邪不能侵。胆气虚则怯,气短,谋虑而不能决断”。由此可见胆的重要性,有些人随便切掉胆是轻率的表现。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凡在子时前1-2个小时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反之,经常子时前不入睡者则所色青白,特别是胆汁无法正常新陈代谢而变浓结晶,犹如海水中水份蒸发后盐份浓而晒成盐一般,形成结石一类病症,其中一部分人还会因此而“胆怯”。 . 二、丑时(1:00--3:00) 时肝经最旺。“肝藏血”。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中医理论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如果丑时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所以丑时前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燥,易生肝病。晚上11点到次日凌晨3点是休息的最佳时间 . 三、寅时(3:00--5:00) 此时肺经最旺。“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有肺病的人反应尤为强烈。. 四、卯时(5:00--7:00) 此时大肠经最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水分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五、辰时(7:00--9:00) 此时胃经最旺。人在7:00吃早饭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过盛,嘴唇干,重则唇裂或生疮。早上7点~9点胃经最旺,9点~11点脾经最旺,下午1点~3点小肠经最旺。古代的养生家和很多注重养生的人,过了下午3点就不再进食了。而现代人,尤其年轻人常在晚上大吃大喝,有些甚至吃喝到凌晨还不结束,如此这般劳损脏器,极不利于养生。 . 六、巳时(9:00--11:00) 此时脾经最旺。“脾主运化,脾统血”。 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的质量好,所以嘴唇红润。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 七、午时(11:00--13:00) 此时心经最旺。“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午时能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到晚上精神充沛。. 八、未时(13:00--15:00) 此时小肠经最旺。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入膀胱,糟粕送入大肠,精华上输送至脾。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 九、申时(15:00--17:00) 此时膀胱经最旺。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且咳而遗尿。. 十、酉时(17:00--19:00) 此时肾经最旺。“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人体经过申时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阶段。. 十一、戌时(19:00--21:00) 此时心包经最旺。“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经戌时,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成状态。 . 十二、亥时(21:00--23:00) 此时三焦经最旺。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休养生息,对身体十分有益。百岁老人有个共同特点,即亥时睡觉。可惜现代人很少能做到,所以在街上看到面色红润的人越来越少,女性涂脂抹粉的越来越多。
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文章TAG:晚上700是什么时辰晚上  700  是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