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农历一个月多少天是怎么区分的有规律么

农历是根据月圆月缺来制定的,也就是月球围绕地球旋转的周期制定,由于月球轨道和地球较近且呈椭圆性,所以一年(年是指地球围绕太阳一圈)是凑不够数的,所以经常有闰月出现。有规律,月初为亏,月中为盈,看月亮。
十二月六日

农历一个月多少天是怎么区分的有规律么

2,农历每月多少天为什么没有一个固定值

农历不是每个月都是30天,还有29天的。决定是30天还是29天,是为了保证每月的十五那天的月亮最圆,这就需要天文计算决定哪个月是30天还是29 天,所以农历的大小月不像公历那样固定。这是农历的纪元法和公历不同导致的。农历是以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作为基本纪元单位,而公历则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基本纪元单位。相对来说,公历的纪元法更符合实际情况。解答补充:这个没有规律,只能通过计算来安排。因为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29.5306天,12个月共354.3672天,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365.2422天少10.875天,所以农历每月的天数只能在29和30中选择,但还要保证每月十五那天晚上的月亮是最圆的,这就需要天文计算来定;就是这样算还没有解决问题,因为农历的12个月加起来才354天多一点,离真正的一年还差近11天,所以3年左右就加一个闰月,因此农历日期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位置并不准确对应,例如代表地球离太阳最远的那个时间冬至这一天,公历都是在都是在12月22日这一天,有时差一天,但农历相差就大了,去年是十一月初三,今年是十一月十三,差了10天,所以农历不如公历准确。

农历每月多少天为什么没有一个固定值

3,农历的每月的天数有什么规律吗闰月有规律吗

农历为什么会有闰月?——农历置闰月是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 回归年与农历年有什么矛盾呢?... 这正好和需要加闰月的年头相符。所以农历就规定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作为闰月。 例如2001年农历四月二十...
农历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月28天

农历的每月的天数有什么规律吗闰月有规律吗

4,用地支记月和时很有道理用60循环记年和日有什么道理

  一、记年  古代记年的主要方式有三种:  一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记年。汉武帝建元以前,帝王没有年号,只能直书“某某王(公)某某年”或“××年”。例如:  ①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四册·《陈涉世家》)  ②十年春,齐师伐我。(六册·《曹刿论战》)  二是用干支记年。干,即“天干”(天干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地支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是我国古代用以记录时间的一套专门的序数系统。干、支按顺序两两相配,至六十次为一循环,称为一个“甲子”(或“花甲子”):甲子、乙丑、丙寅……辛酉、壬戌、癸亥。如:  ③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四册·《西湖游记二则》)  ④己亥之二月也。(五册·《满井游记》)  ⑤天启壬戌秋日。(四册·《核舟记》)  三是用国君的年号记年。我国古代帝王年号,从汉武帝刘彻“建元”年号开始,此后多以年号记年。如:  ⑥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二册·《桃花源记》)  ⑦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三册·《记承天寺夜游》)  二、记月  古代记月的主要方式有三种:  一是用地支记月。按阴历,寅为正月,卯为二月,其余(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依次类推;二是在春夏秋冬各季前(分别)依次加上孟、仲、季等字,组成孟春、仲春、季春……孟冬、仲冬、季冬,古人用它们作各季中相应月份别称;三是如同现代记月,在月前加数字记月。初中文言诗文中常见的是第三种,如:  ⑧胡天八月即飞雪。(四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⑨五月人倍忙。(五册·《观刈麦》)  ⑩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六册·《墨池记》)  三、记日  古代记日的主要方式亦有三种:  一是用干支记日。如:  是月丁未。(旧教材·《登泰山记》)  二是用特定的节日、节气名称记日。如: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册·《过故人庄》)  三是在一月之内,古人常用“朔”(农历每月初一)、“月出(fěi)”(农历每月初三)、“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等表示日期。如: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三册·《观潮》)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旧教材·《登泰山记》  四、记时  古代记时的主要方式也有三种:  一是古人根据天色、人事把一天分为十二时: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昃、晡时、日入、黄昏、入定。二是用地支记时,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后世(清代)又把每个时辰分为先“初”后“正”,使十二时辰变成了二十四段,正好与现代时段相对应。三是记夜。古时没有钟表计时,特在城市或寺院的钟鼓楼置铜壶滴漏,并派人负责守漏、击鼓报时(更):漏一下为一更;漏两下为二更,余类推。一夜共五更。古今时段、时辰对照,如下表:(见文末)  如: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册·《两小儿辩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二册·《石壕吏》)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六册·《君子于役》)  然杭州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四册·《西湖游记二则》)  夜半,客曰:“吾去矣!”(旧教材·《大铁椎传》)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同例紒紟矠)  除以上所述之外,初中文言文中还有表示时间长短的词,诸如“少时”、“未几”、“俄而”之类,此不赘述:只要我们在阅读时联系语境,弄清文意,也就不难理解它们所表示的意思了。  中国古代有关时间词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  天色纪时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地支纪时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现化纪时 23-1点 1-3点 3-5点 5-7点 7-9点 9-11点 11-13点 13-15点 15-17点 17-19点 19-21点 21-23点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鸡鸣,雪止……,晡时,门坏。”《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别称。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景阳冈》:“可教往来客人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祭妹文》:“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群英会蒋干中计》:“从巳时直杀到未时。”  五更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群英会蒋干中计》:“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李愬雪夜入蔡州》:“四鼓,恕至城下,无一人知者。”《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夜间时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点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点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点  鸡鸣 四更 四鼓 丁夜 1-3点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点  藏语时间词探源  时间观念在语言中怎样表现是一个相当复杂而又引人入胜的题目。人类语言在这方面既表现出多样性,又具有某些共性。  藏语在表达时间概念和时间信息方面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 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两类:一是用词汇手段,如时间名词汇手段时间副词等;二是用语法手段,集中体现在谓语动词及其后附成分上。二者在句中往往相互配合、藏语里有一批直接了当表达时间概念的名词和副词时间名词如(例词选自萨藏话,先标藏文拉丁转写,附拉萨口语读音下同)  时,时间,时期,年,日/天,月(份),日/号,今天,昨天,明天,早晨,白天,晚上,夜,季节/时节,周/星期,世纪/时代。时间副词:立刻/马上,立即,有时,偶而,刚才,现在,从前,以后,永远,经常,恒久,慢。  时间信息的一个重要负荷者是动词及其后附成分。 人们通常总是通过具体事物的运动变化来感知时间的存在。因此动词在任何语言里都同时间系统密不可分。藏语单音动词大都有形态变化,传统文法称之为“现在(da lta ba)、“未来”(ma vongs pa)和“过去”(vdas pa)三时(dusgsum)变化。  谓语动词后面还常常附加一些语法成分表达全句的时态意义。 这类成分在古代比较简单,现代拉萨藏语发展出成套的复杂的动后辅助系统。 在复合句的时间从句中表时成分位于从句尾而非句首。  藏语句法中动词的表时系统比较复杂,涉及时相、时制和时态,我们拟另文探讨。这里仅就词汇系统一些时间词语的来历作一简单的考察。  藏语时间语词和语素大都是后起的。依照藏学传统说法, 它们多属“随立名”(rjes grub kyiming)范畴,不属“随欲名”(vdod rgyal gyi ming)范畴。 即这类语词并非凭空创造出来的无理据性语词,而是在其他类语词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相似性联想引申而来的。从人类语言的共性看,与时间概念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空间一视觉概念。依据空间文位学说,无形的时间要用具体的空间或视觉行为来体现,时间只是空间的比喻。事实上, 世上许多语言的时间词往往源于空间一视觉词。例如汉语的“日”“月”“天”“周”“钟”“头(天)”“(岁)尾”“上(周)”“下(周)”“中(旬)”“前(天)”“后(天)”“白(天)”“长(夜)”“大(前天)”“来(年)”“去(年)”“过去”“将来”“现在”等等。藏语也不例外, 许多时间概念是从空间一视觉概念转化而来的。  1 空间方位词引申表时间  拉萨口语里一些表空间方向的词(向上向下向外等)亦可引申表时间。  2 用具体实物名称引申表时间  时间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 人们有时利用一些最常见的具体实物名称(如日月星辰、人体动物肢体器官名称)加以引申来表达时间,这是各种语言里都很常见的现象。  3 利用空间移动词语表时间流动  时间虽然无形,人们仍然意识到它在流动,从过去到现在至未来, 象江河一样川流不息,无穷无尽。这一切都是靠观察万物和运动变化间接感知的,因此借用空间运动词语来表达时间流动是很自然的事。在藏语里可以用人或动物的来往行走坐立起卧、物体的升降起落等来表示时间的变化  4 用一维空间词描写时间长度  尽管我们大量运用具体的空间一视觉概念来比喻时间概念, 但是同具有三维性(长、宽、高)的占有一定空间的具体物体相比,时间只具有一维性。学者们早已发现,许多语言里都是用一维(单向度)的空间词语来描写时间。例如我们只说时间“长”,不说时间“宽”或“高”。藏语也不例外。  藏语里有些时间词的来历我们还不清楚。但从已查明的实例看, 时空的密切关系不容否认,大量时间词是由空间一视沉概念的词引申转换而来的。从认识论的角度看,高度抽象的词语往往是后起的,大多源一表具体概念的词。因此说“时间是空间的比喻”,“无形的时间要用具体的空间或视觉行为来体现”是有一定道理的。

5,农历为什么要闰月

闰月是阴阳历中为使历年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而增设的月。阴阳历以朔望月的长度(29.5306日)为一个月的平均值,全年12个月,同回归年(365.2422日)相差约10日21时,故需要置闰,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二个月,十九年闰七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叫“闰某月”,如2012年农历闰月为的壬辰年闰四月(2012年5月21日——2012年6月18日)等。
闰月指的是阴历中的一种现象,阴历是按照月亮的圆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亏的周期,阴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样一年12个月共354天,阴历的月份没有季节意义,这样一年就与阳历的一年相差11天,只需经过17年,阴阳历日期就同季节发生倒置,譬如,某年新年是在瑞雪纷飞中度过,17年后,便要摇扇过新年了。使用这样的历法,自然是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的,所以我国的阴历自秦汉以来,一直和24节气并行,用24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 二十四节气又可分为“节气”和“中气”二组:古人把从小寒起每隔黄经300为一节气;从冬至起每隔黄经300为一中气,一年有12个节气,12个中气。12节气把一年分为12个节月,每个节月各有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节气是节月的起点;中气是节日的中点。我国传统历法对于日序和月序以及大月、小月、平年和闰年,不象一般历法那样采用长期安排的方法,而是强调逐年逐月的推算,国家设有专门的机构从事历法的推算。 (一)以月相定日序。它逐一推算日月合朔的日期和时刻,每月的初一就是合朔的日期;根据先后二次合朔包含的日数,确定前月的大小。如果从这一合朔到下一次合朔的间隔是30天,那么当月便是大月;如果只隔29天,便为小月。 (二)以中气定月序。首先,以历月中有无中气区分历月和闰月,我们知道一个回归年有12个中气,但却包含365.2422÷29.5306=2.3682个朔望月,经过几番历月轮转之后,必有一个历月没有中气。《汉书·律历表》载:“朔不不得中,谓之闰月”。这个没有中气的月份便是闰月。它前一历日为几月即为闰几月。例如,1984年的那次闰月出现在旧历十月之后,因而叫它“闰十月”。闰月是推算出来的,在一年的月序中不固定,除农历十一月、十二月、正月外,闰几月都可能,十九年七闰。

6,农历每个月份的天数怎么规定的

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由计算决定,为了协调朔望月与回归年之间的天数,于是便通过“置闰法”进行调整使阴历月相总天数与阳历回归年总天数相适应。农历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三个月。农历以阴历(夏历)为基础,由于阴历是以月相变化为依据,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夏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不能反映季节转换。扩展资料历法分类:可分为阳历、阴历、阴阳历三种:1、阳历(太阳历)以太阳周年视运动周期(即回归年,约等于365.2422日)为一年,一年划分成12个月,它与月亮运动毫无关系。根据阳历日期,可知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合理指导农业等事。2、阴历(太阴历)我国农历不属于此类,但生活中人们习惯将农历称之为阴历。以月亮的圆缺周期(即朔望月,等于29.530588日)为一个月,积12个月为一年。它完全不考虑太阳的周年视运动规律,因而阴历的日期不能显示四季冷暖。3、阴阳历我国的农历属于此类,它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根据农历日期,既可知道潮汐涨落,又可大概掌握四季更替。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历
我国的历法,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以月亮亏盈周期为一月.阳是”太阳”,阴是”太阴”即月亮,所以我国传统的农历实际上是阴阳合历.地球绕太阳一周360度,平均24等分为24节气,以“立春”节开始,以“大寒”气结束,“节”和“气”交替周而复始。所以节气的定义是以地球的运行为准的,每年的“立春”都是公历的2月4或5日固定的。地球绕太阳一周用时8766小时13分48秒,为1年;月亮一个盈亏周期为708小时44分2.8秒,为1月。公历和农历的区别就在月上:公历的一个月就是大致地将一年平均12等分;而农历的一个月按一个月亮的盈亏周期来表示。所以公历每4年置一闰(多1天)来补实际太阳数;农历则规定有“节”无“气”的那个农历月为闰月。有农历闰月的年是13个农历月,13个“节”12个“气”,这一年将有两个“立春”节。由此看来,公历只考虑了太阳周期而丝毫未考虑月亮周期;而我国的传统农历既考虑了太阳周期又考虑了月亮周期。农历比公历更具有科学性。过生日的话按照什么都可以,遵照当地习惯就行。
现行中国历法,朔日一定农历初一日。朔的定义是太阳、月亮视黄经相合时刻。这一时刻对应的日子就是朔日(用东八区区时表示)。只要找到了每个月的初一日,那么这二个初一日之间的间隔就可以决定月大月小了。朔望月的周期平均是29.5天,如果农历这个月从新月起算,到下一个月的新月开始,不到30天,那就按29天算;如果超过了30天,就按30天算。 要想有个“规律”的历谱,那么现行的农历历法规则就要修改了。可能会回到唐朝以前那种历法:即平朔平气。月长是按平均数来定,差不多是29.5306天。而不像现在,平均月长虽然与古代的数据差不多,但实际的每个月月长,有时达29天19小时(29.79天),有时仅29天6小时(29.25天),变化太大。但现行的农历是为了与天像严格一致,所以才使用“定朔”历法。估计你想看到“规律化”的历谱,这个愿望不大可能实现了。有这种想法的朋友还很多。你有兴趣,上网搜索一下,“改历”爱好者特别多。他们大多是觉得现行历法不“规律”,想搞一套新的规律化的历法。但,历法不是可以随便动的。影响太大了。所以就算你觉得现行历法不好,也只能将就用用了。

7,天干地支的来历农历中的年月日是怎样按天干地支排下来的

天干(按顺序):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按顺序):子.丑.丑.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的得出:(公元记年-3)/10,余数对应的是天干,如余数是1为甲,余数是2为乙,3为丙.......整除即余数是0为癸, 地支的得出::(公元记年-3)/12,余数对应的是地支,如余数是1为子,余数是2为丑,3为丑.......整除即余数是0为亥。 如今年是2007年,天干为(2007-3)/10,余数是4,既天干为第四个“丁”;地支为(2007-3)/12,余数是0,刚好整除,既地支的第12个“亥”。所以今年为“丁亥”年 同样明年:天干(2008-3)/10,余数为5,即为“戊”。地支(2008-3)/12,余数是1,即为“子”,即得“戊子”年。补充回答月和日的算法,见下面这个链接:http://gb.weather.gov.hk/gts/time/stemsandbranchesc.htm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 天干地支相当于树干和树叶。它们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整体。中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互联叫做“天干”;“地”和“支”互联叫做“地支”,合起来就是“天干地支”。 天干有十个字,依次顺序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 地支有十二个字,依次顺序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总称为“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原始意义,有这样有趣的说法: 1.天干 (甲)象草林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又有认为,甲者铠甲也,把万物冲破其甲而突出了。 (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伸长。乙者轧也。 (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然著见而明。 (丁)壮也,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纪也,万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又有认为,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明芽。 2.地支 (子)孽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为一阳萌的开始。 (丑)纽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着将要冒出地面。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着春阳从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东方,万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万物震起而生,阳气生发已经过半。 (巳)起也,万物盛长而起,阴气消尽,纯阳无阴。 (午)仵也,万物丰满长大,阳起充盛,阴起开始萌生。 (未)味也,果实成熟而有滋味。 (申)身也,物体都已长成。 (酉)老也,犹也,万物到这时都犹缩收敛。 (戌)灭也,草木凋零,生气灭绝。 (亥)劾也,阴气劾杀万物,到此已达极点。 这种有趣的天干地支,据说其发明者是四五千年前上古时期的大挠氏。例如唐代刘恕在《通鉴外纪》中就引古书说:“(黄帝)其师大挠。。。始作甲子。”大挠作甲子虽是传说,但从殷商的帝王名字叫天乙(即成汤),外丙,仲壬,太甲等来看,干支的来历必早于殷代,即在三千五百年之前便已出现了。 起先,我们祖先仅是用天干来记日,因为每月天数是以日进位的;用地支来记月,因为一年十位个月,正好用十位地支来相配。可是随之不久,人们感到单用天干记日,每个月里仍然会有三天同一干,所以,便用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分别依次搭配起来的办法来记日期,如《尚书。顾命》就有“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择。甲子,王乃洮颂水,相被冕服,凭玉几”的记载,意思是说,四月初,王的身体很不舒服。甲子这一天,王才沐发洗脸,太仆为王穿上礼服,王依在玉几上坐着。后来,干支记日的办法就被渐渐引进了记年,记月和记时了。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叫天干;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称十二地支。干支还是阴阳之分: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共有六十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起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8,农历的天数是怎么算啊

农历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太阳和月亮黄经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这里就不予介绍了)  至于定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雪”的月份为十二月。(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  农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为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  为什么采取“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呢? 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0.368小数部分的渐进分数是1/2 、1/3 、3/8 、4/11 、7/19 、46/125, 即每二年加一个闰月,或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或每八年加三个闰月……经过推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因为十九个回归年=6939.6018日,而十九个农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6939.6910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  七个闰月安插到十九年当中,其安插方法可是有讲究的。农历闰月的安插,自古以来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安插也不尽相同。秦代以前,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以后又规定“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  为什么有的月份会没有中气呢? 节气与节气或中气与中气相隔时间平均是30.4368日(即一回归年排65.24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所以节气或中气在农历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移迟,到一定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个中气移到另一个月的月初,这样中间这个月就没有中气,而只剩一个节气了。  上面讲过,古人在编制农历时,以十二个中气作为十二个月的标志,即雨水是正月的标志,春分是二月的标志,谷雨是三月的标志……把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闰月就使得历月名称与中气一一对应起来,从而保持了原有中气的标志。  从十九年七闰来说,在十九个回归年中有228个节气和228个中气, 而农历十九年有235个朔望月,显然有七个月没有节气和七个月没有中气,这样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也就很自然了。  农历月的大小很不规则,有时连续两个、三个、四个珐敞粹缎诔等达劝惮滑大月或连续两个三个小月,历年的长短也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节气和中气,在农历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稳定,而且日期变动的范围很大。这样看来,农历似乎显得十分复杂。其实。农历还是有一定循环规律的:由于十九个回归年的日数与十九个农历年的日数差不多相等,就使农历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每隔十九年,农历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阳历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二天。每隔十九年,节气和中气日期大体上是重复的,个别的相差一、两天。相隔十九年闰月的月份重复或者相差一个月。  干支纪法  干支就字面意义来说,就相当于树干和枝叶。我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相连叫天干,地和支相连叫地支,合起来叫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天干有十个,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把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对,叫做六十甲子。  我国古人用这六十对干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序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这就是干支纪法。  传说黄帝时代的大臣大挠“深五行之情,占年纲所建,于是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日,谓之枝,干支相配以成六旬。”这只是一个传说,干支到底是谁最先创立的,现在还没有证实,不过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表示干支的象形文字,说明早在殷代已经使用干支纪法了。
农历也叫阴历.就是月球绕太阳公转的天数.大月30天.小月29天.和阳历不同的是他的大月和小月没有规律.有时可以连着三个月是大进或小进.

9,日历里农历是怎么来的

中国历法的来历和原理  历法,主要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各个国家不同的农业文明成熟程度,往往决定着该国家文明的历法的科学性。这就是说,由于中国是世界历史上最成熟的农业文明国家,所以,中国的历法是世界上最丰富和最富有科学内涵的历法。  从黄帝历法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始,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自己的102个历法。这些历法中,有的曾经对中国的文明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唐大衍历和皇极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是,其依然对中国的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起到过重大作用,比如西汉末期的三统历法和唐朝的皇极历法等。  中国上古,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所谓的太阴历法,就是古代天文学们先将地球看成为是静止点,然后,再根据日晷测影确立一年为365·25个太阳日,再根据这个太阳年的参考系,去确立每太阳年365·25天内,月亮饶地球所转的圈数,及其根据月亮圆缺周期,去将每太阳年分段成多少个“月”和每月多少“日”。这样,就产生出了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的雏形,即,每太阳年有12个月左右,每个月有30天。  周朝的历法是太阳历法,就是根据日晷测影,先将地球看成为是静止点,然后,再将365·25天分成“春、夏、秋、冬”四季、“寒、风、缓、热、雨、干”六季、“藏、生、长、化、成、收”六节气。由此可见,周朝历法,重要是根据地球上动植物的生长周期去确定季节划分的。  无论夏历法还是周历法,他们都以12地支为历法的数学划分标准,这种以土地为标准的数学理念,反映了当时人们非常重视农业生长周期和动植物生长周期,这种以地为本的价值理念,直到今天依然流行在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习俗中。  周历法之所以是太阳历法,就是以“冬至节”为标志的。冬至节,其实就是太阳在相对于地球的运动周期中,运行到最南段的极点,冬至节以后,太阳相对于地球就开始往北运转了。所以,周朝人将冬至节这一极点,看成为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并将一个太阳年分段成为24个节气,每月两个节气。  阴阳历法究竟是什么时候起源的,这,至今都还没有定论。但是,西汉太初历是阴阳历法,是确信无疑的。西汉太初历是由当时巴蜀地区的阆中人落下闳等人创立的,其最大的功劳是计算出了太阳和月亮之间的相对复合运动的周期关系,这,是需要极其高的抽象思想能力和数学知识及其农业经验的。  阴阳历法是先将地球视为是静止参考点,太阳饶地球一周,月亮饶地球运行12·33周。太初历充分考虑到了太阳和月亮的复合运作周期都会对农业和鱼牧业有很大影响,而人们对月亮周期的观察则又可以直接计算出循环的日数,所以,阴阳历法按照月亮相对于地球的朔望四个周期,即,人们直接在晚上可观察到的月亮的上弦(夏历月初八)、望(夏历月十五十六)、下弦(夏历月二十三)、朔(夏历月初一)的四个周期区间,再参照于此相对应的28个星象情况,将一个朔望月分成四个“星期”,每一“星期”可以观察到七个星象,在这样的复合运动关系下,每月的太阳日数就是29日12小时44分2秒8。为了确保人们根据月亮的圆缺情况,也就是确保人们观察到的月亮最圆的时候是每月的十五和十六这两天,所以,落下闳等人参照早期夏历和自己观测出的月亮和太阳的复合运动周期情况,设立了闰月,即每19年设立7个闰月,以确保人们可以根据月亮的圆缺去判断每月的日数情况。  太初历同时结合周朝太阳历法,复合的将周朝分出的一年24个节气插植到以上所说的月历法中去,这样,就形成了阴阳历法的特征。即,人们既可以根据月亮周期去判断日数、潮汐、动植物生长周期等,又可以根据24个节气去判断大的农牧业季节情况。24个节气是按照太阳年固定周期基本不变的,而夏历则是根据月亮周期去确定的。这样,中国太初历的阴阳历法,就蕴涵了记数和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生长周期的两种科学人文内涵了。
中国目前仍在与格里历(即公历)并行使用的一种历法,人们习称“阴历”,但其实是阴阳历的一种,即夏历,并非真正的“阴历”。   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于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里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以利于农业种植等活动。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也叫旧历。   人们因为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因而常把夏历称为“农历”,但二十四节气应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决定,应该属于太阳历部分。因此把夏历称为农历是不恰当的。
你这问题要分两个方面来回答:一是问:阴历的依据。中国上古时代就有阴阳概念,将太阳称阳,月亮称阴。阴历就是以月亮运行周期为依据制订的历法。实际上,我国的传统历法,不是纯粹的“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历法中的三大因素:日、月、年,日、年都是以太阳周期为依据的,月才是以月亮周期为依据。另外,中国的24节气,也是以太阳周期为依据的。中国传统历法的精妙在于阴阳合历中将太阳与月亮周期衔接起来。欧洲的太阳历,只是简单地将12个月主观划分,没有客观依据,所以才有2月平、7月大8月大连续的现象。每个月的日子没有天象的指示意义。我国传统历法则不同,每个月的初几都与月亮运行的变化相关。问题是月亮周期与太阳周期不是整数关系,在12个月之外的余数,需要用闰月来填补。闰月的规则体现了古人的高度智慧。这样,我国传统历法的每个日子都是有天象意义的。二是历法的发展来源。这个问题太复杂,仅能简单说说。夏历是我国最早的历法。后来的商、周只是微调,并改正朔,将一年的第一月改变,大历法是一样的。到汉代,夏历的季节差异太大了,朝廷就组织了官方的委员会来修订历法,制定了新的历法,号称“太初历”,为此年号也改为“太初”,也就是“新纪元”的意思。后来历朝又有修订,逐步完善。

文章TAG:农历为什么说每月有60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