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极大可能,与一年中,月球朔望十二次有关。也有学者说,和人的一只手除拇指外有十二个关节有关——计数的时候,不是扳手指,而是以拇指掐其余四指的关节。亦很有道理。 四那么,问题也就来了——既然商代已经有了计数的一到十的文字,为何要专门再创造十个“天干”字呢? 张光直先生对商王世系的研究,应该可以作为解释这个问题的参考。
商王,都是以“十天干”为名的,如“上甲”,就是第一个商王;“大乙”,就是商汤。张先生认为,第一个字,是具有区分意义关键性词——可以区分不同的商王,不用去管。后面的甲乙丙丁,才是重要的。 他的假定是,商王族分为十个部分,皆以“干”日为名,商王选自这十个部分或部落,他们死后,则以其所属之“群”为谥名,并按此进行祭祀。
不论张先生这个推论是否正确,但“干支”起于祭祀可以确定。这已被甲骨卜辞中体现出来的“周祭”制度所证实——即,商代王室祭祀,按照“干”名,分十组,以旬为单位,周而复始以祭祀先王。 所以,甲骨卜辞记载:“甲辰卜,贞王宾:祖乙、祖丁、祖甲、康祖丁、武乙”,就好理解了——在甲辰这一天,祭祀上述的先王——以“干”日,分别作为祭祀日的名称。
五 “干”,可能基于“十进制”;“支”,可能起于“十二进制”。这只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商族为了祭祀,而新造了二十二个字作为“干支”——既是对天帝和祖先的尊重,又便于使用——以数字的一至十和一至十二,无法搭配。 这是“干支”的最关键起源。也就是说,“干”名,是商代祭主——商族先王神灵的名称,又用来标注祭日,久而久之,即成为了纪日的方法——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
“干支”方法,到了周代,仍被沿用,并逐渐完善。春秋前后,中国历法基本成熟。此时,“干支”不仅用来纪日,还用来纪年。地支,用来纪时和纪月。 这是因为,日和年为阳;月为阴。月和年相对应;时和日相对应,因此,时亦用地支——一日分为十二个时辰,从子时开始。 春秋前后,二十四节气也确定了下来。 其实,从战国时期开始,与“干支”相配合的,还有一套“岁阳岁阴”的纪年方法。
例如,岁在甲子,称为“岁在阏逢困敦”《尔雅》和《史记》都有记载。见下表—— “天干地支”这个名称的由来,应该与春秋战国时期的阴阳家的阐发有关——天为阳,地为阴。 同时,和周代明确起来的“天人合一”观念有关——《左传》曰:“君,天也”。这恰好是商王皆以“干”名称之的传统一致——“干”名即为“天干”,“支”自然是“地支”了。
文章TAG:天干 十大 八字 五行 解读 十大天干是什么 五行解读八字十大天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