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岁在地,才有了“太岁头上动土”一说。道教里,也有“太岁”,好像与不能“太岁头上动土”关系不大,土德居中,在戊己日,一年中有七十二天为土,分散在四时之中,王充在此文中说到了“太岁”,但绝无“太岁头上动土”这句话,也没丝毫相关的意思,通常人们会“俗话太岁头上动土”。

1、太岁头上动土,这句话的出处在哪里?有何依据?

太岁头上动土,这句话的出处在哪里有何依据

感谢邀请。“太岁头上动土”,这句话最早之出处,不可详考了,总体上讲,这大约只是一种民间说法。所以,通常人们会说,“俗话说,太岁头上动土”,当然,这种说法,也不是毫无根据,最早可以追溯到《礼记》那里。一网上不少人说,“太岁头上动土”出于王充《论衡》,此说不确,《论衡.难岁》一篇,是王充为驳斥一本叫《移徙法》的书所谓“搬迁须忌讳太岁”的不经之谈而写。

《移徙法》应为两汉之交的一本谶书,已佚,王充在此文中说到了“太岁”,但绝无“太岁头上动土”这句话,也没丝毫相关的意思。还有人说,太岁是古人称“木星”,这个说法也不确。古人把木星称为岁星,但不是太岁,这个后面细说。亦有一种说法,说“太岁”是一种埋在地下的菌类药材,如灵芝,如果有此说法,也在明清以后,可信度并不很高。

道教里,也有“太岁”,好像与不能“太岁头上动土”关系不大,二如果说,旧时“黄历”上有“不宜动土”、“命犯太岁”等等,应该无误。所谓“黄历”,是指以“黄帝历书”为名编成的一种民间历书,以阴阳五行和谶纬迷信为特征,最早的“黄历”,不会早于战国中后期,流行于汉代的可能性更大。现在能见到的最早记述,是在唐代,

卢照邻《中和乐.歌登封》诗曰:“炎图丧宝,黄历开璇”。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废纸》云:“萧山蔡荆山茂才出示册页一本,其中所潢裱者乃弘治时某姓借券一纸,天启时某地弓口图帐一纸,景泰时某岁黄历太岁方位图一纸,”这是说,在这本黄历上,有太岁方位图。三可以肯定,“太岁头上动土”的说法,离不开两个要素——第一,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第二,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学说用于历法,

岁星纪年法起于何时?司马迁写《史记.天官书》的时候,已苦于无据可查。但从甲骨卜辞看,殷商还没有此种纪年法,此法盛行于春秋战国之交,没有问题。所谓“岁星纪年”,就是古代人们以木星运行纪年的方法,古人发现,木星十二年运行一个轮回,称此为“一周天”。人们又把“一周天”分为十二份,叫“十二次”,每“次”都各有专名,

每十二个月,木星行走“一次”,古人称之为一“岁”。因此,木星也被称为“岁星”,《左传》、《国语》中,有大量“星岁纪年”的记载。四不过,在当时,以十二地支纪年也已盛行,这种方法,被叫做“十二辰”。后人称之为“太岁纪年法”,“十二辰”的“子丑寅卯”计量方向,恰好与岁星纪年法的方向相反,自东向西,而不是自西向东。

于是,古人们就设立了一个“虚拟星”,叫“太岁星”,其还称为“青龙”、“天一”、“太阴”或“岁阴”。《周礼.冯相氏》曰:“此太岁在地,与天上岁星相应而行,岁星为阳右行于天”,“岁星为阳,人之所见。太岁为阴,人所不睹,既岁星与太岁虽右行左行不同,要行度不异,故举岁星以表太岁。”这是说,岁星可见,太岁虚拟;岁星行天,太岁在地,

太岁在地,才有了“太岁头上动土”一说。岁星与太岁相配合的关系如下图——五岁星,就是木星,其实运行“一周天”不足十二年,只有11.86年,每过80多年,岁星与“次”的位置,就会出现超过一“次”的误差,古人称其为“超辰”或“跳辰”。《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就记载了这种局面的发生,古人解决的办法,是让岁星,在超辰的“次”里多待一年。

后来,发现总这样做确实不方便,而且,在秦汉实现大一统后,有了统一历法的更便利条件。所以,东汉的时候,就废止了“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开始实行“干支纪年法”,六阴阳五行,不见于甲骨卜辞,春秋之前,人们应该有了这方面的认识,这种认识,属于一种朴素的哲学思想。到了战国中期,齐国儒家学派的邹衍,总结了一套“五行终始说”,把天下万物和人世变化都套进了“五行”变化,金木水火土亦与方位、四时相对应,天地祥灾皆有先兆。


文章TAG:太岁头上动土  为什么不能在太岁头上动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