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时(一点至三点),农家自会起身喂牛。牛与丑时联系在一起,便成了“丑牛”。凌晨三点至五点,昼伏夜行的虎最凶猛,农家常常会在此时听到不远处传来虎啸声。于是,虎与寅时相联系,有了“寅虎”。五点至七点,天亮了,兔子跑出窝,去吃带着露水的青草。于是,兔子与卯时相联系,便有了“卯兔”。余此类推,十二生肖的次序就这么排定了。
(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也有类似的说法。 宋洪巽的《阳谷漫录》中也做出十二生肖和每日时辰配合的解释,说:“十二相属取义子寅辰午申戌俱阳,故取相属之竒数以为名,鼠五指、虎五指、龙五指、马单蹄、猴五指、狗五指;丑卯巳未酉亥俱阴,取相属之偶数,牛四爪、兎两爪、蛇双舌、羊四爪、猪四爪。” 实际上记时的十二地支排序来自记年,《 尔雅·释天》说:“子曰困敦,丑曰赤奋,寅曰摄提,卯曰单阏,辰曰执徐,巳曰大荒落,午曰敦,未曰协洽,申曰滩,酉曰作噩,戌曰阉茂,亥曰大渊献。
”就是说用太岁——木星所在位置记年。 这个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的排列其实和二十八星宿有关。古人把太岁每年经过二十八宿的星座结合起来,建立起了十二地支,因为木星的公转周期大约为十二年,所以,中国古代用木星来纪年,故而称为“岁星”。后来又将这十二个部分命名,这就是“地支”。地支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最最核心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最重要的符号。
简单的说是地支来源古代二十八星宿的另一种一年的表达方式。地支创建的方法是采用二十八星宿部分星象符号。 二十八宿(“宿”,拼音:xiù ,中古拼音:siuk),又称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代中国将黄道和天赤道附近的天区划分为二十八个区域。二十八宿星依序為:虛、危、室、壁、奎、婁、胃、昴、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
古人以二十八宿与二十八种动物的对应,每宿都有一种动物为代表,且配之以五行与日月。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每一宿或两宿为一天干或地支: 东方称青龙:角木蛟 亢金龙 氐土貉 房日兔 心月狐 尾火虎 箕水豹;南方称朱雀:井木犴 鬼金羊 柳土獐 星日马 张月鹿 翼火蛇 轸水蚓;西方称白虎:奎木狼 娄金狗 胃土雉 昴日鸡 毕月乌 觜火猴 参水猿;北方称玄武:斗木獬 牛金牛 女土蝠 虚日鼠 危月燕 室火猪 壁水獝。
虚宿:为日,为鼠称虚日鼠。为北方第四宿,古人称为“天节”。当半夜时虚宿居于南中正是冬至的节令。冬至一阳初生,为新的一年即将开始,所以排第一位的是子鼠,下一位的是丑为牛金牛,故丑为牛,再过来就是尾火虎于是寅为虎。(明)王鏊《震泽集》就以此为十二生肖排列的来源。详细的分布排列可以参考下图。 各天干地支对应星宿这一排列首先用以记年后来又用来排列月日和时辰,而这个顺序其实和玉帝以及动物的生活习性没有半毛钱关系。
文章TAG:肖是 十二生肖 十二 古代 古代十二肖是什么选的 十二生肖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