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推波助澜,罗孚说服陈文统创作一些武侠小说吸引关注。可他毕竟是通俗文学作家,他的作品还是在沿袭传统武侠小说的套路——虽然是最好的武侠小说;他还是以编故事为中心,为编故事而编故事,武侠打斗的成分、情节太多,哪怕最后一部,即最不像武侠小说的《鹿鼎记》,依然还是不离根本。

1、金庸为什么只写武侠小说?

金庸为什么只写武侠小说

谁说金庸只写武侠小说了?金庸甚至还写过教辅。武侠小说当然是金庸人生最伟大的写作成就,但她在其他的写作门类也有不错的建树,只是说和她的武侠小说成就相比黯然失色罢了,1、评论如果谈及社会影响力的话,金庸当年的社论可能并不比武侠小说影响力小多少。从《明报》1959年创刊到1992年转让出去,33年间,金庸亲笔撰写的社评有7000多篇,

在评论界,金庸也可谓是名动天下,一些社论不仅对香港的政治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推动力,并且影响到了内地的政局。正是依靠他在香港政经方面的巨大影响力,金庸后来还担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的委员,2、历史传记在《碧血剑》之后,收录了金庸一篇历史论文或者说历史传记:《袁崇焕评传》,将《碧血剑》的“隐藏人物”——主人公袁承志的父亲袁崇焕从小说带到历史中,体现了金庸过硬的史学功力和史实。

当然,与金庸的武侠小说相比,金庸的史学水平只能勉强算得上一流,3、随笔金庸曾和梁羽生、陈凡三人在《大公报》上合写了一个专栏《三剑楼随笔》,后来结集成书,基本谈的都是琴棋书画、文史掌故和名人轶事。4、剧本1957年,金庸进入长城电影公司,专职做编剧写剧本,最著名的作品应该是《王老虎抢亲》了,但总的说来,金庸算不上一个很成功的剧作家,至少没有因此成名。

2、金庸的武侠小说你看过多少?

金庸是我最喜欢也很佩服的一位武侠作家,他的旧学以及文字功底很深,有“语到极致是平常”的评价,对于传统文化的化用也非常到位,读起来觉得非常有意思有内涵,他的作品,大家都知道他做了一个对联串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作品一点都不算多,但大部分都是精品!基本上都看过,但是,也有读不下去的,比如《鸳鸯刀》、《越女剑》,觉得很无聊无聊;或者看完一遍不想再看的,比如《白马啸西风》、《连城诀》,尤其是《连城诀》,无聊而不精彩,写实得让人不适,说狄云为了逃避血刀老祖追杀,把自己头发一根一根扯下来,血肉模糊~但经典的,那是真的很经典了,

射雕三部曲自然是代表作,《射雕英雄传》主角郭靖大侠虽然有点笨笨的,爱讲规矩,很没代入感,但是故事真的很精彩,文字也精美,塑造出“五绝”以及老顽童这些非常经典的形象。《笑傲江湖》文字、故事、智谋,都是非常成熟,也非常精彩,岳不群从一开始不动声色的处心积虑,左冷禅筹谋多年的五派合一最终只是为了岳不群做嫁衣;向问天和令狐冲设计打赌从梅庄揪出任我行那段,巧妙之极,可以说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还有少林寺救圣姑以及比斗,高潮一波接一波~《天龙八部》,金庸先生最长的巨制,逻辑上多少有些对不上,不过文字、故事都是上乘,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

3、金庸的第一部武侠小说叫什么?

金庸先生的创作之路要从1955年动笔写《书剑恩仇录》开始,但是很少人知道,其实最初他完全是赶鸭子上架,被逼的!继1948年从上海《大公报》调入香港分社后,1952年,金庸又被调入《新晚报》编辑副刊,与他一同调去的还有同事陈文统,陈文统毕业于岭南大学,金庸则是东吴大学国际法系的高材生,可是二人在《新晚报》只能写写花边新闻,这让一心想做外交官的金庸颇受打击。

1954年,香港武术界太极门与白鹤门发生冲突,设擂比武,报社总编罗孚安排陈文统与金庸写实况报道,为了推波助澜,罗孚说服陈文统创作一些武侠小说吸引关注。于是,陈文统开始在报纸上连载起了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效果竟然不错!哦,对了,陈文统,笔名“梁羽生”,在梁羽生的小说得到不错的反馈后,罗孚又开始给金庸布置任务。


文章TAG:武侠小说  金墉有  金庸  金墉有哪些武侠小说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