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病,拖延症,轻度抑郁的区别是什么?
不得不更正一下楼上的观点。从来就没有“懒病”这种心理疾病,也许老百姓口中会说“懒病”这个词,实际上他们说的是一种看起来很没有行动力的表现,比如瘫在沙发上,躺在床上,不去做自己要做的事情,只想休息。而这样的现象既可以在抑郁症中看到,也可以在拖延的人身上看到。拖延症也是一个通俗的叫法,实际上也不是病,只不过它引起人们的心理感受的确比较痛苦。
拖延起源于一些面对工作任务的情绪感受、与如何安排时间的纠葛、自己的人格特质等等。拖延的表现为,明明有时间去完成某些事情,但却总因为种种原因拖到最后一刻,而最后一刻完成任务的质量不高或者没有完成,会引起个体的沮丧、悲伤等痛苦情绪体验。抑郁症则是一种精神障碍,或者说是心理疾病,它是一种以持久心境低落的状态为主,经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的神经症。
经常以情绪低落、兴趣和愉快感缺乏、思维缓慢、言语动作减少等为主要临床特征。这三者虽然有区分,但也经常有联系。“懒”是外在的表现,拖延症和抑郁症都有可能出现这样的外在表现;拖延症和抑郁症则有可能共存,因为这两者会相互助长,当事情没有完成或做不好时,个体可能产生抑郁情绪,而如果抑郁情绪无法调节,时间长了,有可能会转化为抑郁症;得了抑郁症的人,也能因为这个疾病的原因,无法完成工作,导致成为一个拖延的人。
从心理学角度看,拖延症的形成和某一种婴幼儿时期的经历有关吗?
从经典精神分析来看,一定有关系。因为,在经典精神分析看来,个体六岁之后的生活、经历,都是在重复六岁之前的生活和经历。拖延症的形成,往往和个体的需求有关,或者拖延让个体达到了某种目的,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只能认识到一种原因,那就是:因为拖延,才使得自己达到了这个目的、目标。拖延和拖延症是不同的,每个人做事情都会有拖延现象,但并不一定是拖延症,拖延症是指:明知道不做会对自己或者他人造成不好的结果,还要拖延。
拖延症的形成原因很多,但无一例外,都满足了个体的一些需求。如:一孩子平时放学就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写完,等着父母检查,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孩子就不在主动写作业了,而是要在父母的监督下才去写,之后就一直形成了拖延的习惯,最后变成了拖延症,主要表现是:父母不来监督、检查,自己就不写,即使知道第二天会被老师批评。
主要原因就是, 刚开始孩子每天积极写作业,等待父母检查和夸奖,但父母看到孩子很听话、很乖,就不再主动检查孩子作业了,于是孩子认为每天积极写作业得不到父母的关注,于是就不再主动写作业,之后父母发现孩子不写作业而关注孩子之后,就会强化孩子认为不主动写作业能够得到父母的关注的看法。于是,就形成了拖延的习惯,慢慢的认为只要拖延就会得到他人的关注,在以后工作上或者社会交往中,想要得到他人关注、重视的时候,就会用拖延来满足。
拖延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对自己没有信心,认为自己做不好,而不敢去做;可能是认为还有时间,等最后了再去做也不迟。这些都是很正常的,是和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关,基本上每个人都会遇到的,这并不能说是有了拖延症,当如果认识到,最后必须要去做了,而还是拖延不去做,那就成了拖延症。如:领导让你去拜访一位客户,自己在办公室门口怕被拒绝而不敢进去。
很多人都有拖延症,那么该如何正确认识拖延症?如何解决拖延症问题?
首先谢邀回答。如何正确认识拖延症,就要认识拖延症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拖延不仅浪费了我们的时间,还消耗了我们的精力;拖延让我们越来越懒,让别人跑到我们前头;拖延让我们失去理想,最终人生碌碌无为;拖延让我们生命没有意义,成为人生的失败者。既然拖延有如此多危害,我们就要积极解决拖延症的问题,不让人生回天留遗憾。
1,改变思想懒惰恶习。拖延的形成是我们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随便行事,没有计划目标,没有任务轻重,工作可做可不做,或者一时做这个,一时做那个,结果成了拖延习愦,一事没做好。必须要改变这种不负责的习惯,工作制定计划和目标,分清轻重缓急,立马行动,把重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从现在开始自觉完成每天必须完成的工作。
2,把习惯形成日常工作准则。我们光要改变习惯不行,还要把习惯形成我们工作的行为准则,我们才能保持有效地完成自己每天的事。每个人一讲到拖延症都有改变的愿望,但是能不能把习惯形成目己工作和学习的常态,才叫真正地改变拖延的习惯。3,制定可行的目标。为了治疗拖延症,必须制定一些可行的目标,让事情一一解决,让自己在不断完成计划的情况下,慢慢提高目标,让小目标的喜悦触进大目标的成功。
文章TAG:拖延 症是 情感 情感拖延症是什么 而是你的拖延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