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说的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不知道到当时钟表第一次引进中国时,人们是怎么看的。古代的时辰是根据太阳所处的位置来判断的,那么赶上下雨、阴天我们就看不到太阳了,就无法判断时辰了,五、辰时“辰时”是十二时辰中的第五个时辰,是指上午7点到9点这段时间,又叫“早时”等。
1、“十二时辰,千古大智慧”,时辰是怎么来的?很多人都不太懂?
读懂中国“十二时辰”,领略古人千古大智慧,分享给大家,定会让你学到新知识!都说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有了时钟以后,我们看到的时间就更具体了,使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更有规律。那么,您知道古时候没有钟表是怎么记录时间的吗?读懂十二时辰,领略千古大智慧!古代记时法是依据太阳所处的位置来定的,包含了人类的生活习俗和生产劳动规律,
古代说的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不知道到当时钟表第一次引进中国时,人们是怎么看的?据说,当时人们把一个时辰称为一个大时,一个钟点称为一个小时。随着时间慢慢推移,用钟表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人们就慢慢的不用“大时”来表示时间了,而是继续沿用“小时”作为时间的表示,而一天也就用“二十四个小时”来表示,使得时间表示的更具体。
不过,中国的时辰还是要更顺应天时和更接地气,是咱们老祖宗根据一日之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以及天色的变化结合自己日常生活、生产活动,生活习惯总结出来的,古代的时辰是根据太阳所处的位置来判断的,那么赶上下雨、阴天我们就看不到太阳了,就无法判断时辰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又发明了“百刻制”,也就是用“漏刻”来记录时间,
所谓“漏刻”的方法大概是将一昼夜分为100刻,规定“夏至”节气时,白天是60刻,晚上40刻;把“冬至”节气的白天规定为40刻,晚上为60刻;“春分”节气和“秋分”节气把白天和夜晚等分了,都是50刻。具体操作方法是,白天开始的时候把漏壶装满了水,并在水面上漂浮着一根带有刻度的箭,随着壶水的下漏,浮箭便逐渐下沉,从壶口读出各个时刻箭上的刻数作为报时用。
古代这种记时的方法应用了很长时间,说的细致一点就是每一个时辰分为八大刻加1/6小刻,每刻约14分24秒,所以,古人是用刻钟来表示时间的。到了清朝初期的时候,朝廷正式规定一日为96刻钟,一个时辰分为八刻,一刻为15分钟,换句话说,古人的14分24秒(一刻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15分钟。十二时辰蕴含着满满的古人智慧和文化意蕴,我们是有必要去了解一下的,今天简单分享一下,作为了解,
一、子时子时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是指晚上11点时至凌晨1点,在古代也被称为午夜、子夜、夜半、夜分、宵分、未旦、未央等,也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三更天”。“古日分历,起于子半”,这时候夜深人静,人们都在睡觉,但这时候也是古代天文学家观测星空的最佳时间,就当古人仰望星空入神的时候,忽然听到老鼠活动的声音,经过几次的接触,古人发现老鼠经常会在“子时”出来活动。
所以,古人就把老鼠和第一个时辰“子时”联系在一起了,称为“子鼠”,二、丑时时间往后推移,凌晨1点到3点被成为“丑时”,又叫作鸡鸣、荒鸡。在《诗经•汝日鸡鸣》中称:“汝日鸡鸣,士日眛旦,”古时候没有钟表,人们把鸡鸣当做早起的参考,也就是天将明未明的这段时间。就像有一只无形的大手一样把黑夜和白天掉转了一下一样,牛棚里的牛也开始清闲的咀嚼着草料,
古代是农耕社会,牛是主要劳动力,每天清晨这个时候,就要给牛备草料和喂水,吃草喝足才能有力气耕作。所以,古人把“丑时”和牛联系在一起,有了“丑牛”的称呼,三、寅时寅是古代农民比较喜欢的一段时间,如果一天出现的寅越多,代表越好。“寅时”就是指清晨3点到5点这段时间,也叫作黎明、平淡等,这个时候天虽然已经有了光亮,但是太阳还没有“跃出”地平线,有些人还在休息。
而这时远处的山里的猛兽开始舒展筋骨发出咆哮的声音,所以,古人把老虎与“寅时”联系在一起了,称为“寅虎”,四、卯时“卯时”是上午5点到7点这段时间,又叫作日始、破晓、旭日等。这个时候太阳已经慢慢升起来了,劳作的百姓早已下地劳作了,趁着天气清凉多干点活,以免正午炎热,无法劳作,农民虽然早已劳作了,但是,古代官署这个时候才开始办公,又称“点卯”。
文章TAG:人出生的时辰怎么定 时辰 出生 人出生的时辰怎么定 时辰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