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女性夫缘不佳什么意思

夫妻有缘
夫缘不佳,指以后找对象有点难或者不理想。

女性夫缘不佳什么意思

2,暴虎冯河是什么意思

暴虎冯河比喻有勇无谋的人,典出《论语。述而》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仲由,字子路,年轻时就以勇力闻名。后来子路做了孔子的学生。孔子曾对别人说:自从我有了子路后,再也没有人敢当面恶言恶语中伤我了。 子路不好读书。孔子劝他,他说:南山的竹子,不用加工就是直的,砍下来做箭,可以射穿犀牛皮。学习有什么用!孔子说:把它装上羽毛和箭镞,会射得更 远。子路不听。 有一次,子路问:夫子,您如果统帅三军,希望谁跟您在一起?孔子说:喜欢空手打虎、徒步过河(暴虎冯河)、自以为勇敢不怕死的人,我不喜欢。我要遇 事善于冷静思考、千方百计争取成功的人。 后来子路在卫国做了官。公元480年,卫国发生内乱,死了许多人。孔子知道了说:哎,子路这一次有难了!果然,子路一个人奔回京城,坚决要求惩处作乱 的人,结果被杀。
是一个成语 词 目 暴虎冯河 发 音 bào hǔ píng hé 释 义 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出 处 《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示 例 俺张孔目怎还肯缘木求鱼,鲁斋郎他可敢~?(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 这个成语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小旻(mín)》,后来《论语·述而》中曾记载孔子用过“暴虎冯河”这个词。 近义词:有勇无谋、贸然行事 反义词:有勇有谋、谨言慎行、深谋远虑详细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60560.html?wtp=tt ------------------------------------------------------------------ 暴虎和冯河都不是指人 暴虎的意思是徒手打老虎 不是凶暴的老虎 冯河就是涉水渡河的意思不是指人的意思

暴虎冯河是什么意思

3,虚室生白是什么意思啊

《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陆德明释文:崔云:白者,日光所照也。司马云:“室,比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后常用来形容一种澄澈明朗的境界。
1.其实百度的界面就有 虚室生白 的味道所以我喜欢百度2.下面一首诗里面就化用了这个典故胸中无锁眉自开,清风大地闲往来.山河大地梦里事,畅笑一声天地白!----竹敖2.南怀瑾:关于养神、养气的原则,他在《逍遥游》中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与孟子的养浩然之气,直养而无害的观念,确有南腔北调,殊途同归之妙。他在《养生主》中,又说:"缘督(督脉)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同于"方士"修炼精气而成内丹的方法与观念,完全一致。他在《人间世》中,借用孔子与颜回的对话作寓言,又提出养心的心斋方法与原则,如说:"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一若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颜回曰:目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口也。可谓虚乎?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人游其樊,而无感其名,人则鸣,不人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地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羲、几遽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庄子》这一节的心斋论,是与他"坐忘论"的方法与原则互通,与"缘督以为经"等养气之论,又是另一面目的方法。
《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陆德明释文:崔云:白者,日光所照也。 司马云:“室,比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 后常用来形容一种澄澈明朗的境界。 南怀瑾: 关于养神、养气的原则,他在《逍遥游》中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与孟子的养浩然之气,直养而无害的观念,确有南腔北调,殊途同归之妙。他在《养生主》中,又说:"缘督(督脉)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同于"方士"修炼精气而成内丹的方法与观念,完全一致。他在《人间世》中,借用孔子与颜回的对话作寓言,又提出养心的心斋方法与原则,如说:"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一若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颜回曰:目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口也。可谓虚乎?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人游其樊,而无感其名,人则鸣,不人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地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羲、几遽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庄子》这一节的心斋论,是与他"坐忘论"的方法与原则互通,与"缘督以为经"等养气之论,又是另一面目的方法。
唉/你们所讲的太深奥了.那是对象牙塔的大学生而言。如果简单扼要我认为应该这样解释;虚:为看不见.摸不着. 室:为房子.屋内. 生:为可以.出现. 白:为白天.光线。 因此。虚室生白可以解释为:在黑暗的房内感觉就象白天一样能看见东西。 嘿嘿..不才拙见。

虚室生白是什么意思啊

4,汝家坟头来种树全文是什么啊 处自哪儿啊

《唐伯虎点秋香》中的超级对对联: 一乡二里共三父子不识四书五经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 十室九贫凑得八两七钱六分五毫四里尚且三心二意一等下流 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恰恰 雨雨风风花花叶叶年年暮暮朝朝 图画里龙不吟虎不哮,小小书童可笑可笑 棋盘里车无轮马无缰,叫声将军提防提防 十口心思,思君思国思社稷 八目共赏,赏花赏月赏秋香 我上等威风,尽显一身虎胆 你下流贱格,露出半个龟头 你家坟头来种树 汝家澡盆杂配鱼 鱼肥果熟入我肚 你老娘来亲下厨deathfox你写那么多有个什么用?!!!!!
唐伯虎点秋香里的经典台词 对穿肠: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 华安:十室九贫,凑得八两七钱六分五毫四厘,但又三心二意,一等下流。 对穿肠:哇!好工整啊 对穿肠:在下是七省文状元兼参谋将军,绰号对王之王的对穿肠。阁下是? 华安:在下读过两年书,尘世中一个迷途小书童~华安! 对穿肠:好!我就来会一会你! (两人对视,做了一个亲嘴的动作,众人跌倒在地!) 华安:对不起,我俩惺惺相惜,情不自禁。 (两人继续出对子) 对穿肠:接招吧!图画里,龙不吟,虎不啸,小小书僮可笑可笑。 华安:棋盘里,车无轮,马无缰,叫声将军提防提防。 对穿肠: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 华安:雨雨风风花花叶叶年年暮暮朝朝! 对穿肠:十口心思,思君思国思社稷。 华安:八目共赏,赏花赏月赏秋香。 对穿肠:汝家坟头来种树! 华安:汝家澡盆杂配鱼! 对穿肠:鱼肥果熟入我肚! 华安:你老娘来亲下厨! 对穿肠:我堂堂参谋将军会输给你个书僮? (对穿肠倒地喷血不止) 华安:吟诗做对本为消遣之乐,今日穿肠兄呕出几十两血,小弟甘败下风禀夫人:小人本住在苏州的城边家中有屋又有田生活乐无边 谁知那唐伯虎他蛮横不留情 勾结官府目无天占我大屋夺我田 我爷爷跟他来翻脸惨被他一棍来打扁我奶奶骂他欺善民 反被他抓进了唐府强奸了一百遍 一百遍最后她悬梁自尽遗恨人间他还将我俩父子逐出了家园 流落到江边我为求养老爹 只有独自行乞在庙前谁知那唐伯虎 他实在太阴险知道此情形 竟派人来暗算把我父子狂殴在市前小人身壮健 残命得留存可怜老父他魂归天此恨更难填为求葬老爹 唯有卖身为奴自做贱一面勤赚钱 一面读书篇发誓把功名显 手刃仇人意志坚从此唐寅诗集伴身边我铭记此仇不共戴天我就是 美丽与智慧并重,英雄与侠义的化身,唐伯虎!!!唐伯虎的原作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意思不难懂,最后一句要解释一下。五陵,五陵原,是以西汉王朝在这里设立的五个陵邑而得名的。汉高祖九年(前198年),刘邦接受了郎中刘敬的建议,将关东地区的二千石大官、高訾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大量迁徙关中,伺奉长陵,并在陵园附近修建长陵县邑,供迁徙者居住。以后,汉惠帝刘盈在修建安陵,汉景帝在修建阳陵,汉武帝在修建茂陵,汉昭帝在修建平陵之时,也都竞相效尤,相继在陵园附近修造安陵邑、阳陵邑、茂陵邑和平陵邑。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意思是:历史上的所为豪杰之士虽然也曾一时的辉煌,如今确墓冢不存,只能被当作耕种的田地,哪有我唐寅倚花饮酒这样的洒脱,倜傥。 五陵豪杰是泛指。
我家高宅打深井 吾家灶台蟋蟀欢

5,古代汉语2

你好,没有前后文、不知道语境,没办法解释。如果你给我全文的话,我可以试试翻译给你。
16、我突然起飞,到达榆树枋树就止住了,有时候还到不了,落在地上就算了17、后稷(不知道)教人民种庄稼,种树艺术五种谷子18、用你的做法,想要得到你想要的,就像沿着树找鱼一样(不会实现)。缘木求鱼是一个成语,可以帮助理解句意19、仍然不改,宣子就立刻谏言20、放了他,来劝告侍奉君王(或其他人)的人21、知道的不多,挑着说吧 (1)不知道 (2)“用什么”的时候,“何以……”就要变成“以何……” (3)否定句宾语前置,如“时不我待” (4)(5)不知道22、木是象形字 亦不知道 涉是指事字,有个成语叫跋山涉水,涉就是从水里走过 休是象形字,一个人靠在树上休息 暮不知道23,24不知道25题哪句话画线啊?26 公 孙 仪 相 鲁 而 嗜 鱼 ,一 国 尽 争 买 鱼 而 献 之。 公 仪 子 不 受。 其 弟 子谏 曰:“ 夫 子 嗜 鱼 而 不 受 者, 何 也?” 对 曰:“ 夫 唯 嗜 鱼 故 不 受 也 。夫 即 受 鱼 ,必 有 下 人 之 色 。有 下 人 之 色 ,将 枉 于法 。枉 于 法 ,则 免于 相。虽 嗜 鱼 ,彼 必 不 能 长 给 我 鱼。 我 又 不 能 自 给 鱼 。即 无 受 鱼 而 不 免 于 相 。虽 嗜 鱼 ,我 能 长自 给 鱼。 此 明 夫 恃 人 不 如 自 恃 也 , 明 于 人 之 为 己 者 ,不 如 己 之 自 为 也 。”你的问题好专业,只能回答一二,惭愧惭愧希望对你有帮助吧
右文说是根据形声字的声符来推求词义的一种学说,因为形声字的声符多在右边,所以称之右文说。历来语言学家对它多持批判的态度,认为它的“因声求义”违背了语言的音义结合的任意性原则。语言在产生之初,语音形式与语义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是偶然的。但我们同时应该看到一经社会约定俗成以后,这种偶然性就带有了一定的必然性,从而使语言的音义之间有了难于割舍的联系。右文说正式提出,始自北宋王圣美,但右文说的滥觞则始自先秦以来的“声训”。刘熙《释名》的写作,开右文说的先河。其后,经晋扬泉《物理论》、南唐徐谐《说文系传》、梁顾野王《玉篇》,到王圣美《字解》正式提出。清代学者后来居上,普遍具备了语言的历史观,字学、音学结成系统,发展了右文说。刘熙《释名》中的异名同训现象对右文说有着很大的影响。《释名》对有些不同的事物名称的训释是相同的或相近的,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异名同训。如:《释水》:湄,眉也,临水如眉临目也。《释宫室》:楣,眉也,近前各两,若面上有眉也。《释名》对右文说的影响,人们早就注意到了,如濮之珍说“《释名》在汉代语言学中,别开了一番天地,对后世因声求义也起很大启发作用,后世的右文说,即谐声偏旁兼表意义,王念孙学派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学皆受其影响。”前人只是说了《释名》对于这些理论产生了影响,但影响在那里却没有说明白。其实《释名》对右文说的影响除其采用声训的形式外,还体现在异名同训现象上。如上例,在水为“湄”,在木为“楣”,一方面求出了不同名物之最大公约数“眉”,另一方面又指出了两个字的不同类属。《释名》以字的类属加以分篇,把有着同样训释的词放到了不同的篇章里;右文说则以共训为目的,把不同类属的字归纳在一起,从而寻找其共同之处。这样,虽然它们的编排体例不同,归纳方式不一,但是他们的训诂实质是一样的。晋代扬泉《物理论》已有“在金曰坚,在草木曰紧,在人曰贤”的说法。 宋人正式提出了右文说,沈括《梦溪笔谈》说:“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之。凡字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之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而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宋末元初,戴侗《六书故》对右文说作了进一步阐释和发挥:“夬文,生于声者也。有声而后形之以文。义与声俱立,非生于文也。训诂之士知音文以求义矣,未知因声求义也。夬文字之用,莫博于谐声,莫变于假借。因文以求义,吾未见其能尽文字之情也。”他提出因声求义,比清儒约早五个世纪。 清代是我国训诂学发展的兴盛时期,这个时期右文说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段玉裁在其不朽之作《说文解字》中,在探求同源词的过程中,对右文说既有继承又有所发展。王圣美提出了右文说,启发了人们对文字声中有义现象的研究,上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字和词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文字孳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语词的分化规律。“形声字由声符与意符组成,那声符往往表明这一形声的造字原意”,同声符的形声字记录的往往是由同一语源派生的孳乳字。段玉裁在研究同源字时,最常用的就是据右文发凡,通过对具有相同声旁的若干形声字的共同含义的揭示来说明他们是同源词。如《说文·水部》:“漮,水虚也。”段玉裁注云:“康者,谷皮中空之谓。故凡从康之字皆训为虚。”段玉裁是在音近义通的范围内,运用右文法求源的。他从语音的角度审视汉字,把声符看作是形声字的记音符号,声符不同但是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形声字,只要所表的意义相通,也可以系联在一起,这是段氏对传统右文说的发展与突破。段玉裁利用汉字形体结构进行同源词研究,是对右文说合理内容的继承。同时他又认为“古今先有声音而后有文字”,提倡“以声为义”说,主张直接从声音来探求词义,所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字形的束缚来探求同源词,克服了右文说的缺点,把传统语言学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右文说的出现,打破了一直以来“以形索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丰富了训诂学的方式和理念。后人受右文说启示,发现了汉字的谐声系统,再据谐声字,确定了不少古音现象。但右文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有些右文在字体结构中位置并不居右,造成名实不符 。另一方面,有些文字依据右文说无法理解。如:“浅”,在《说文·水部》中解为“善言也”。段注:“谓善为言辞者,不同话下之善言也”。就是说“浅”指善于文字表达,该字右文“戋”的意义“微小、不足道”与该字的本义似缺乏脉络分明的联系。综观之,右文说向人们展示了汉字构造的美妙,并为我们研习探究古文字字义提供了一把触类旁通的钥匙。参考文献(1)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05(2) 杜念峰:《“右文说”源流考略》,《汉字文化》,2004年第4期(3) 陈鹏飞:《〈释名〉的异名同训现象及其对右文说的影响》,《殷都学刊》,1999年第1期(4) 华敏:《〈说文注〉对右文说的继承和发展》,《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6,庄子两章译文

1.惠子相梁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原文】:  瞿鹊子问乎长梧曰:“吾闻诸 子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示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长梧子曰:“是黄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予尝为妄言之,女以妄听之。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芚,参万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  “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融会贯通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出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暗,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也?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  “何谓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译文】:  瞿鹊子请教于长梧子:“我听许多先生与名人说,圣贤者不斤斤计较于繁琐细微的事务,不追名逐利,不回避困难,不嗜好索取,不因陈守旧。对事物的存在,认为无形的物质是有形物体存在的基础理论,有形的物体是无形的物质化生的观点。万物之源,比尘埃还小都飘游在六合之中。孔子认为这些都是轻率不负责的言论,而我则认为这个道理很奥妙,是认可的。我的看法您是怎样认为的?”  长梧子说:“关于事物的是(真理), 在先祖黄帝那里也会听不明白,而孔丘之智何足挂齿?人们不懂,而是你们想法也太超前,就像见到鸡蛋就要看到公鸡报晓,见到子弹就要吃到烤斑鸠。我尝试以为你是妄言,你也以胡言乱语去对待:请想一下,人类为什么紧靠日月,挟在宇宙之中?为什么与万物吻合在一起,处在又有利于生存又糊里糊涂的地方?人类社会为什么会有等级,产生至尊的贵族与低贱的奴隶?天下人为什么都被役使而劳碌?所谓的圣贤者一茬一茬像出生的草,为什么还传承愚昧?为什么代代参拜君王为万岁,成了唯一的模式?世上其他物种全是这样,蕴含着相同的真理。  “我为什么认为,并曾经说过,生命的起源,并不是蛊惑邪说!我为什么还认为,人之所以害怕(厌恶)死于短命,而是不知生命中的物质能自然回归!这里讲一个故事:美女丽姬, 艾氏分封诸侯之女。晋国征伐丽戎时把她俘获,她当时寻死,哭得泪水浸透衣衫。等把她带进王宫宠为贵妇人,与晋王同床共枕,美味珍馐,她后悔当时不该哭着寻死了。她求死又生,后悔不该寻死。我哪里能知道,现在生活着的人,不后悔当时不该去求生呢?  “梦里饮酒的人,白天往往会有伤心事而哭泣; 梦里哭泣的,白天会娱乐去狩猎。生活中的人当在做梦时,并不知是梦。当在睡梦中应兆了生活中的吉凶时,清醒来才知是一场梦。也就是说,人在大彻大悟之后,方知人生是一场大梦。而愚昧者自以为清醒,好像世上的神秘都知道。君尊、牧卑,能永久吗!孔丘与你,不都是在做梦呀!我说你们在做梦,其实我自己也在做梦!讲这样的话,似乎可以称为虚玄与怪异,万世之后一旦遇上大圣人,深悟其理,这些道理,人们还依然感到像一朝一夕那样偶然而得!  “再说事物是非的辩论,也无太大的意义,因为是理论探索,前人没有定论。如果你人多势众胜了我,社会上会认为我输了,假若我的结果是真理,我的结果,真理岂不就被否认了?我如果在理论上胜了你,我是少数,众人还会不服,我坚持的真理,不是还不会被人认可?关于辩论的问题,有部份是对的,有部份是错的,或完全是对的,完全都错了。我与你由于对事物各有偏爱,是不会相互理解的。则人的昏庸的本性是顽固的,我们如何能去正确的判断?让与你的观点一致的人来裁定吗?既然与你的观点相同,哪能会公正?让与我观点一致的人来裁定?同样也不行。让不同于你也不同于我的观点的人来裁定?既然不同于你,也不同于我,非我们同类,哪能鉴定?让同于你也同于我的观点的人来裁定?既然认同你也认同我,乃无主见之类,哪能鉴定得了?然则,我与你与他人,对探讨的理论是对是错,都无法得知,只有等待,让时间去检验它。再说,只要是探讨人类进步、化生的理论,都要平等的去对待,如不能同等的去对待,由时间让自然规律去界定它、调和它,使之与人类社会同步,只有掌握这些,人类才会长久繁荣,生存的岁月无尽呀!  “如何用自然规律去综合界定事物规律?简单地说:真的就是真的,伪的就是伪的;出于自然的就是自然的,人为强加的就是人为强加的。如果由时间验证是真的,那就凡是与此不同的、虚伪的都无言可辩。如果没有人为强加的,而是出于事物的自然规律,那就所有与此相违背的也无言以对。对事物规律的探讨者,必须从不存在生命、不存在社会已形成的义理开始,必须从“无”,即物种还没形成之前的境界开始,因此,振兴这项事业,寄托在诸位以“无”为思想境界的志士。”  【分析与评述】:  这里借一个哲者长梧子,谈了“齐物论”的观点。  “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芚,参万而一成纯?”这些质疑,现代人能回答吗?  “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中国无这样的圣贤也!  长梧子说:“只要是探讨人类进步、化生的理论的人,都要平等的去对待,如不能同等的去对待,就由时间让自然规律去界定它、调和它,使之与人类社会同步,只有掌握这些,人类才会长久繁荣,生存的岁月无尽呀!”我们的国家容这样人才吗?给这样人的言论空间吗? “何谓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我们现在是个造假的社会,是人为强加要人接受的社会,长梧子“寓诸无竟”的希望难以实现。  【原文】:  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译文】:  阴影鬼魂问身影:“你一会儿行,你现在又一会儿止;你一会儿坐,你现在又一会儿站立,为何没看到谁特别给你动力,或受到其他事物操控?”  身影回答说:“我有依靠在身边,我像侍从一样跟随他,而自然如此呀!我所跟随的躯体,又像侍从者一样亦步亦趋,所以才如此这般嘛!我像蛇的鳞蜕、蝉的翼,随附着躯体,没有大脑没有思维,错误的观点才如此产生。躯体如果有思维,才不会有如此错误的观点。”  过去,庄周曾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栩栩如生,悠然自在的一只蝴蝶。飞舞在花丛中,感到特别愉悦与惬意,忘却了庄周本身躯体的存在。突然间醒来,则惊魂未定,才知原来我是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为庄周呢?庄周与蝴蝶是必然有区别的,但在梦里合二为一了。实际上,万物是相融的,这就是物种的化生。  【分析与评述】:  庄子以两则小故事,结朿了这篇哲学巨著《齐物论》  第一则以鬼魂与身影寓意老子的“无”,这里是指暗物质、暗能量,这都是现代人科学界前沿的课题。“粒子”的理论,解决了影子与光的问题。但“鬼魂”呢?这样的暗物质(种)、暗能量多多,人类永远也探索不完。  第二则名气很大,是妇孺皆知的“庄周与蝴蝶”。历代俗儒都以此故事说庄子是“虚无主义”。其实这个故事寓意老子的“有”,是说现在世上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种,包括人与其他动物,其基本成份都是一样的、“齐物”的。“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这仅是时空的差别!  现在科学不断的发现、验证《老》《庄》的物化理论,它是“物”的永恒,西方的哲学是望尘莫及的!  《齐物论》其真谛不知者,切勿论《老》《庄》,否则,臆测扯淡也!
H鐧惧害鍦板浘

7,养生主的全文翻译

养生主 【题解】 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尽年”,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第二部分至“得养生焉”,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 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无所依凭自由自在,一是反对人为顺其自然,本文字里行间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原文】 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无涯②。以有涯随无涯③,殆已④;已而为知者⑤,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⑥,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养亲⑨,可以尽年⑩。 【注释】 ①涯:边际,极限。 ②知(zhì):知识,才智。 ③随:追随,索求。 ④殆:危险,这里指疲困不堪,神伤体乏。 ⑤已:此,如此;这里指上句所说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无尽的知识的情况。 ⑥近:接近,这里含有追求、贪图的意思。 ⑦缘:顺着,遵循。督:中,正道。中医有奇经八脉之说,所谓督脉即身背之中脉,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就是顺从自然之中道的含意。经:常。 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养亲:从字面上讲,上下文意不能衔接,旧说称不为父母留下忧患,亦觉牵强。姑备参考。 ⑩尽年:终享天年,不使夭折。 【译文】 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①,手之所触②,肩之所倚③,足之所履④,膝之所踦⑤,砉然向然⑥,奏刀?然⑦,莫不中音⑧,合于桑林之舞⑨,乃中经首之会⑩。 文惠君日:“?(11),善哉!技盖至此乎(12)?”庖丁释刀对曰(13):“臣之所好者道也(14),进乎技矣(15)。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16),官知止而神欲行(17)。依乎天理(18),批大郤(19),导大窾(20),因其固然(21);技经肯綮之未尝(22),而况大軱乎(23)!良庖岁更刀(24),割也;族庖月更刀(25),折也(26)。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7)。彼节者有闲(28),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29),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30),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31),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32),如土委地(33)。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34),善刀而藏之(35)。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36)。” 【注释】 ①庖(páo):厨房。“庖丁”即厨师。一说“庖”指厨师,“丁”是他的名字。为(wèi):替,给。文惠君:旧说指梁惠王。解:剖开、分解。 ②触:接触。 ③依:靠。 ④履:踏、踩。 ⑤踦(yǐ):用膝抵住。 ⑥砉(huà)然:皮肉分离的声音。向(向):通作“响(响)”,声响。“向(响)然”,多种声音相互响应的样子。 ⑦奏:进。?(huò)然:以刀快速割牛的声音。 ⑧中(zhòng):合乎;“中音”,意思是合乎音乐的节奏。 ⑨桑林:传说中的殷商时代的乐曲名。“桑林之舞”意思是用桑林乐曲伴奏的舞蹈。 ⑩经首:传说中帝尧时代的乐曲名。会:乐律,节奏。 (11)?(xī):“嘻”字的异体。 (12)盖:通作“盍”,讲作何,怎么的意思。一说为句中语气词,读如“盖”。 (13)释:放下。 (14)好(hào):喜好。道:事物的规律。 (15)进:进了一层,含有超过、胜过的意思。乎:于,比。 (16)神:精神,心思。 (17)官:器官,这里指眼。知:知觉,这里指视觉。 (18)天理:自然的纹理,这里指牛体的自然结构。 (19)批:击:郤(xì):通作“隙”,这里指牛体筋腱骨骼间的空隙。 (20)导。引导,导向。窾(kuǎn):空,这里指牛体骨节间较大的空处。 (21)因:依,顺着。固然:本然,原本的样子。 (22)技(zhī):通作“枝”,指支脉。经:经脉。“技经”指经络结聚的地方。肯:附在骨上的肉。綮(qǐ):骨肉连接很紧的地方。未:不曾。尝:尝试。 (23)軱(gū):大骨。 (24)岁:每年。更(gēng):更换。 (25)族:众;“族庖”指一般的厨师。 (26)折:断;这里指用刀砍断骨头。 (27)发:出,这里指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硎(xíng):磨刀石。 (28)闲(jiàn):缝,间隙;这个意义后代写作“间”。 (29)恢恢:宽广。游刃:运转的刀刃。 (30)族:指骨节、筋腱聚结交错的部位。 (31)怵(chù)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32)謋(huò):牛体分解的声音。 (33)委:堆积。 (34)踌躇:悠然自得的样子。满志:满足了心意。 (35)善:这里讲作摆弄、擦拭的意思。 (36)养生:其后省中心语,意思是“养生之道”。 【译文】 厨师给文惠君宰杀牛牲,分解牛体时手接触的地方,肩靠着的地方,脚踩踏的地方,膝抵住的地方,都发出砉砉的声响,快速进刀时刷刷的声音,无不像美妙的音乐旋律,符合桑林舞曲的节奏,又合于经首乐曲的乐律。 文惠君说:“嘻,妙呀!技术怎么达到如此高超的地步呢?”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喜好的是摸索事物的规律,比起一般的技术、技巧又进了一层。我开始分解牛体的时候,所看见的没有不是一头整牛的。几年之后,就不曾再看到整体的牛了。现在,我只用心神去接触而不必用眼睛去观察,眼睛的官能似乎停了下来而精神世界还在不停地运行。依照牛体自然的生理结构,劈击肌肉骨骼间大的缝隙,把刀导向那些骨节间大的空处,顺着牛体的天然结构去解剖;从不曾碰撞过经络结聚的部位和骨肉紧密连接的地方,何况那些大骨头呢!优秀的厨师一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如今我使用的这把刀已经十九年了,所宰杀的牛牲上千头了,而刀刃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牛的骨节乃至各个组合部位之间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几乎没有什么厚度,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和组合部位间,对于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来说那是多么宽绰而有余地呀。所以我的刀使用了十九年刀锋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虽然这样,每当遇上筋腱、骨节聚结交错的地方,我看到难于下刀,为此而格外谨慎不敢大意,目光专注,动作迟缓,动刀十分轻微。牛体霍霍地全部分解开来,就像是一堆泥土堆放在地上。我于是提着刀站在那儿,为此而环顾四周,为此而踌躇满志,这才擦拭好刀收藏起来。”文惠君说:“妙啊,我听了厨师这一番话,从中得到养生的道理了。” 【原文】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①:“是何人也?恶乎介也②?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③,人之貌有与也④。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泽雉十步一啄⑤,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⑥。神虽王⑦,不善也。 老聃死⑧,秦失吊之⑨,三号而出⑩。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11),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12),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13),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14),忘其所受(15),古者谓之遁天之刑(16)。适来(17),夫子时也(18);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19)。” 指穷于为蕲(20),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注释】 ①公文轩:相传为宋国人,复姓公文,名轩。右师:官名,古人常有借某人之官名称谓其人的习惯。 ②介:独,只有一只脚。一说“介”当作“兀”,失去一足的意思。 ③是:此,指代形体上只有一只脚的情况。独:只有一只脚。 ④与:旧注解释为“共”,所谓“有与”即两足共行。一说“与”当讲作赋与,意思是人的外形当是自然的赋与。 ⑤雉(zhì):雉鸟,俗称野鸡。 ⑥蕲(qí):祈求,希望。畜:养。樊:笼。 ⑦王(wàng):旺盛,这个意义后代写作“旺”。 ⑧老聃(dān):相传即老子,楚人,姓李名耳。 ⑨秦失(yì):亦写作“秦佚”,老聃的朋友。 ⑩号:这里指大声地哭。 (11)其人:指与秦失对话的哭泣者。老聃和秦失都把生死看得很轻,在秦失的眼里老聃的弟子也应都是能够超脱物外的人,但如此伤心地长久哭泣,显然哀痛过甚,有失老聃的遗风。 (12)向:刚才。 (13)彼其:指哭泣者,即前四句中的“老者”和“少者”。所以:讲作“……的原因”。会:聚,碰在一块儿。 (14)遁:逃避,违反。倍:通作“背”,背弃的意思。一说“倍”讲作“加”,是增益的意思。 (15)忘其所受:大意是忘掉了受命于天的道理。庄子认为人体禀承于自然,方才有生有死,如果好生恶死,这就忘掉了受命于天的道理。 (16)刑:过失。“遁天之刑”是说感伤过度,势必违反自然之道而招来过失。一说“刑”即刑辱之意。 (17)适:偶然。来:来到世上,与下一句的“去”讲作离开人世相对立;这里的“来”、“去”实指人的生和死。 (18)夫子:指老聃。 (19)帝:天,万物的主宰。县(xuán):同“悬”。“帝之县解”犹言“自然解脱”。在庄子看来,忧乐不能入,死生不能系,做到“安时而处顺”,就自然地解除了困缚,犹如解脱了倒悬之苦。 (20)本句旨意历来解释纷纭,不得要领。根据前文所述可这样理解:“指”、“薪”即脂薪,又称烛薪,用以取光照物,“穷”是尽的意思,油脂燃尽于浸裹的柴薪,但火种却不会熄灭,传之于无穷。 【译文】 公文轩见到右师大吃一惊,说:“这是什么人?怎么只有一只脚呢?是天生只有一只脚,还是人为地失去一只脚呢?”右师说:“天生成的,不是人为的。老天爷生就了我这样一付形体让我只有一只脚,人的外观完全是上天所赋与的。所以知道是天生的,不是人为的。” 沼泽边的野鸡走上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上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可是它丝毫也不会祈求畜养在笼子里。生活在樊笼里虽然不必费力寻食,但精力即使十分旺盛,那也是很不快意的。 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丧,大哭几声便离开了。老聃的弟子问道:“你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秦失说:“是的。”弟子们又问:“那么吊唁朋友像这样,行吗?”秦失说:“行。原来我认为你们跟随老师多年都是超脱物外的人了,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的。刚才我进入灵房去吊唁,有老年人在哭他,像做父母的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做孩子的哭自己的父母。他们之所以会聚在这里,一定有人本不想说什么却情不自禁地诉说了什么,本不想哭泣却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如此喜生恶死是违反常理、背弃真情的,他们都忘掉了人是禀承于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古时候人们称这种作法就叫做背离自然的过失。偶然来到世上,你们的老师他应时而生;偶然离开人世,你们的老师他顺依而死。安于天理和常分,顺从自然和变化,哀伤和欢乐便都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人们称这样做就叫做自然的解脱,好像解除倒悬之苦似的。” 取光照物的烛薪终会燃尽,而火种却传续下来,永远不会熄灭。

文章TAG:夫子之缘什么意思夫子  子之  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