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又分为十二节气(节)与十二中气(气),每月有一“节”与一“气”区分,“节”为月之始,“气”的最后一日为月之终.节。路人不清楚的是,年轻人过传统节日有什么目的,以春节为例,进入到农历的腊月以后,民间就有到了腊月初八喝腊八粥的习俗,譬如农历的六月初六和十月初一,这两个传统意义上的节日在中原地区的民间,还是有很多人是很重视的。

1、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现在由政府所认可的传统节日,也就是法定节日当中的除夕、春节、清明、端午节和中秋节这四个节日,毫无疑问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节日,影响比较广但还没有纳入到法定节日当中的还有春节之后的元霄节。中国地域辽阔,民族又较多,各地民俗还存在差异,有些传统节日的影响范围有限,可能仅局限在某些地方的民间,譬如农历的六月初六和十月初一,这两个传统意义上的节日在中原地区的民间,还是有很多人是很重视的。

尤其是农历十月初一,它和清明节形成一前一后两个祭祀祖先的日子,清明节在每年的上半年,而农历的十月初一在下半年。两个节日前后,相差不到几个月的时间,特别是农历的十月初一,也是农闲的时候,人们利用这难得清闲的时间,为祖先们上供香、放鞭炮和烧纸钱,目的就是带领晚辈子孙们,让Te们清楚Te们是从哪里来,最终还需到哪里去这样一个道理。

民间这也是文化传承,不懂得祭祀祖先,不知道个人是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不是没有文化知识,也可能是白痴一个。年轻人为了传承“中国的传统节日”,现在可以上网查询,路人不清楚的是,年轻人过传统节日有什么目的?仅仅是为了过节而过节,就没有多少意思。还必须弄清楚每个传统节日所隐含的内在文化意义,比如说现在人们过的端午节,那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在民间所兴起的一个节日。

楚人屈原看到国破山河在,大好河山被他国所占领,个人回天无力、乏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的那一天,纵身一跃跳进了汨罗江,自杀殉国。屈原的爱国精神,被历代人们所称颂,所呕歌,中国人所过的传统节日,其文化意义大于节日的表面现象。每一个节日的设定都有其深刻的文化意义,人们在过节的时候不仅仅是为了吃上一顿好饭菜,大人孩子换上新的衣服,

以春节为例,进入到农历的腊月以后,民间就有到了腊月初八喝腊八粥的习俗。本博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介绍的就是腊八粥的来历,并且以此时间点开始了所谓的年味越来越重,二十三过小年,主要活动祭灶爷。二十四扫房子,打扫环境卫生,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宰年猪,二十七杀灶鸡,二十八贴画画,也就是贴春联,二十九烧黄酒,三十捏鼻就是包饺子。

这些民间活动说明人们对过年的重视程度,春节期间的张灯结彩,舞龙舞狮,还有大年初一黎明前家家户户此起彼落的炮竹声,将过节的气氛推向高潮,随着改革开放,国门的敞开,外来文化的侵入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开始的。极少数年轻人缺乏文化自信,崇洋媚外,对自己的传统节日不以为然,反而沽名钓誉去过所谓的洋节,已经引起不少具有民族情怀的人们所担忧,

2、一年二十四节气中哪些是节,哪些是气?为什么?

一年二十四节气中哪些是节,哪些是气为什么

古代中国人就把一年的365、6天分为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又分为十二节气(节)与十二中气(气),每月有一“节”与一“气”区分,“节”为月之始,“气”的最后一日为月之终.节: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东北农村节气歌:打春阳气转,雨水鸭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芒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稳,小满鸟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少带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放秋垄,处暑呕麻杆,白露烟上架,秋分动刀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封了地,小雪关场院,大雪粮入囤,冬至肥送田,小寒天更冷,大寒又过年。


文章TAG:阳历  节日  传统  阳历有哪些节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