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记》第二十二回,批语:此回未成而芹逝矣,什么意思?
你好,我是国风红楼梦,自其诞生就包含着极为伟大而隐秘的政治含义。在满清文字狱盛行的康乾时代,注定了它的危险。所以无论是作者还是红楼梦本身,既想传递这部伟大的历史政治文献,又想在这夹缝中存活下来。为此,作者是下了非常大的功夫的。红楼梦的前80回,在他完成之后的十年间,作者不断的对他进行修改,补裰,甚至完全推翻原有的内容。
其主要的目的就是更加完美的把需要隐藏的东西隐藏起来,而又更加完美的让该知道的人能一眼看透隐藏的东西。这一过程,作者用了十年。可能后来她发现,秘密隐藏的太过严谨,没有人破解这个答案。就会成为真正死去的秘密。这将违背了作者十年辛苦不寻常的苦心。于是乎,脂砚斋这个人物出来了,没有人知道脂砚斋是谁?关于他的身世,完全是一个迷。
甚至有没有这个人都是个谜团。但它确实的出现在了红楼的历史中。像毛宗岗之与三国,金圣叹之于水浒。脂砚斋成为红楼的重要批书人。而脂砚斋的作用更像个拆谜人。只在不经意间轻描淡写的点出某些重要的地方,让读者产生怀疑,加之关注。并且脂砚斋在其批书的过程中数次提到作者曹雪芹之死。仿佛是心情沉痛的怀念。好像刻意的告诉读者作者已经死去的事实。
这反而引起了很多红学家的注意,因为在红楼中,真真假假本来就被作者玩弄于股掌之间,所以生生死死也未必不被作者玩弄。前面已经说过:红楼梦是一本非常危险的政治性小说。其用一个风花雪月的故事刻意的隐藏了南明那段历史并且对满清虚伪的满汉一家怀柔政策(即红楼故事中的金玉良缘)提出了尖锐的批判。如果在那样一个年代红楼的真实意义被曝光,无论是红楼这部书,还是作者恐怕都难逃一死。
所以作者非常的小心。红楼的前80回主要隐秘的描述了大明王朝国家败亡的过失。后40回则锋芒毕露的揭示了满清剿灭明汉家江山过程中进行的血腥屠杀和残暴统治。显示了亡明之惨。所以作者可以把前80回修改得天衣无缝容之面世,但是后40回作者深知无论怎么去修改隐匿,都已经如是图穷匕见,隐藏不得了!所以作者在十年中对于红楼的后40回一直压而不发。
(那些说他没写完的,肯定是没有写过小说,因为但凡写过小说的人都不会把小说写到一半就只开始修文而不去完成。)作者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完成了红楼的前80回,十年的时间没有动笔写后40回。即使在当时也已经不能隐埋日里数十慕名而来的求稿者了。在这个时候,作者死了。40余岁正当盛年。在作者死之前,他唯一的小儿子同年也死了。
两个人一个死在除夕,一个死在中秋。在封建时代非常忌讳节日里见死人。所以无论是曹雪芹之死还是他的儿子之死。除了她的亲朋好友寥寥几个人。再没有任何不相关的名流参加。到底两个人真死还是假死,没人知道。这两个人死之后几个月,曹雪芹生前二三年娶得后妻也莫名其妙的失踪了。然后一两年间,神奇的一幕发生了。北京盛行开来流传于全国的80回版本石头记。
居然在江南传出了后40回的续本,形成了全本的红楼梦。而据传脂砚斋是曹雪芹死两年后开始了,对红楼梦的批注。但是仅仅批了前80回。红楼梦是一部非常伟大的作品,鉴于当时人们对红楼的热爱,无论后40回真假若何。肯定都会非常迅速的传遍全国。脂砚斋一个那么喜爱红楼的人,不可能看不到后40回。(传曹雪芹死后十余年,脂砚斋才销声匿迹。
)之所以它未批后40回。肯定不是没有看到,而是他故意不批,间接做实后40回不是曹雪芹手笔的直证。有句话叫欲盖弥彰,也许在这十分的切实。如果脂砚斋是现实真正存在的人,如果不认可后40回,直可以批一句:后40回为伪笔,非曹公所作!但是脂砚斋却讳莫如深的没对后40回发表任何意见。可见他心中很明白,后40回是绝对不容自己染指的,否则必然得批下去,然后曹雪芹的一片苦心必然会昭示全天下,也必然为红楼带来灭顶之灾。
所以我认为,脂砚斋在书中所有提到:书未成,雪芹泪尽而逝。都是为了红楼梦的后40回打掩护,也是为了曹雪芹之“死”打掩护。因为只有这样,就没有人敢肯定后40回是否曹公的作品,即使是满清政府看出了后40回的不端,也只可毁掉后40回,而这后40回,因为曹雪芹已死,绝不可能把反动的罪过落到一个己死的人头上。也就不会连累到红楼前80回的咎由!曹雪芹,能为红楼设置一个天大的秘密,我想必然也能为自己设计一个明哲保身的退路。
文章TAG:素年 未逝 海面 黄金 素年未逝的意思是什么 《黄金的海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