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上坟为什么要提前为好?

为什么清明节要扫墓

在二十四节气中,只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而其由节气演变成节日,是与寒食节有关。作为节气,是适合踏青春游的好日子;作为节日,是民间祭祀和扫墓的重要日子。真是“出门三五里,各处一乡风”,在我们这里,清明节上坟一般都是提前三天或者清明节当天,而由于清明节当天节令往往很早,所以在清明节当天上坟往往节令的时间已过,所以一般都是至少提前三天 。

为什么头三天不行呢?我们这里民间是这样说的。据说春秋时期的晋公子重耳逃难的时候,在一处荒无人烟的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而此时重耳由于饥寒交迫又累又饿,几乎昏死过去,再也站不起来,急需寻找到食物充饥。面对饿的前胸贴后背的公子重耳,所有的随臣都束手无策,这时跟随他的介子推却端上了一碗肉汤,重耳食后精神大为好转,而后发现这碗肉汤竟然是介子推在自己大腿上割下来的一块肉,于是其感激之情自然可想而知。

走出绝境的重耳十九年后终于成为国君,也即晋文公,在他登基后大封有功之臣时,介子推却不愿受封,携年迈的老母隐居深山老林,晋文公遍寻不得,于是身边有人献计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山,于是“一把手”晋文公发话了,放火烧山,可是直到火烧尽了也没有发现介子推的身影,于是众人进山再次寻找,在一处老柳树下发现了被烧死的介子推和他的老母亲,并发现了介子推的遗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大恸的晋文公于是厚葬了介子推和他的老母亲,并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由于这一天是清明节的前一天,于是晋文公还昭告天下,清明节之前三天所有上山祭祖烧的纸钱均由介子推所独享外人分毫也得不到,这样的金口玉言一开,君无戏言,所以清明节前三天烧的纸钱自己的先祖分文也拿不到,久而久之,清明节前三天约定俗成不上山烧纸祭祖。

此外,在我们这里,清明节上坟,与其他的时节不同,都要拿着旗子(我们这里称为标子)插在坟头上,而且这旗子越长越好,据说,这一天是阴间大宴群鬼的日子,每个阴间之鬼都要凭手中拿的旗子入场参宴,旗子越长在酒席上坐的位置就越好。由于民间这样的说法,所以清明节上坟都是要在坟头上插上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旗子,而且在我们这里,还有在一些小路旁、小河边插上旗子并烧点纸钱的习俗,这些是给那些流浪的无主的孤坟野鬼们的,让他们在这个日子里也有机会雨露均沾去参加这场群鬼盛会。

为什么大多数人会选择清明节前扫墓而不是清明节假期扫墓?

柳乡人认为,大多数人选择在清明节前扫墓而不是清明节假期扫墓,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迷信原因。“前清明,晚十一”。这是农村代代相传的扫墓时间。老辈们流传着这样的说法:阴界里,阎王爷会在农闲时节的农历十月初一放鬼,而又会在即将匆忙时节的清明节收鬼。因此,为了让失去的故亲得到冥币,在阴间里不再受穷,许多人往往会提前扫墓,为亲人送“钱”。

如果晚了,故亲会收不到“钱”,在阴界受穷一年。二是天气原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通过长久观察,人们发现,不管天气怎样,清明节这一天前后总会阴雨绵绵,加上很多坟墓都在荒郊野外,田间林中,这个时候去扫墓祭祀,道路泥泞,行走很不方便。有时甚至会因为雨大风急,买来的冥币和鞭炮不能点着,起不到祭祀的作用。

因此许多人错过不良天气而提前扫墓。三是出行原因。近年来,随着车辆的剧增,节假日交通堵塞已成常态。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因此清明节这天,不管是高速公路还是乡镇公路,前往城市墓地和农村扫墓的人很多,如果赶上交通堵塞,就会耽误或错过祭祀的时间。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错峰出行,往往会提前一到二周扫墓,这种选择不失为明智之举。

你们知道为什么清明扫墓要在清明节前完成?而冬至扫墓要在节日之后呢?

谢谢邀请。题主所说的是三个时段的事情。第一个时段清明扫墓。所有祭祀仪式必须在清明节前或清明节当天,如果过了清明节就不能扫墓了。这是古往今来不成文的规律。当然,如果去世的亲人是在清明节前去世,到清明节前没有过“七”的,可以去祭祀。第二个时段是农历七月十五,也就是民间通常所说的“鬼节”。这一点各地风俗不同,南方是不上坟的,只是在家里摆点祭祀食品、烧点纸钱就行,在东北西北一些地方也有上坟祭祀的。

现在情况不同了,无论是清明节还是农历七月十五,许多外出务工人员无法回去,就买点纸钱,找一个十字路口烧掉就算有了个交代(这种行为污染环境,存在不安全因素,不值得提倡)。第三个时段是春节来临,一般家庭都会祭奠祖宗一下,磕头烧纸,祈祷去世的先人保佑活着的人一生平安。这种方式在南方也是不需要去坟上的,而在北方仍然有到坟上祭祀的习惯。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清明节  扫墓  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  为什么要过清明节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