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之所以被称为“国姓爷”,主要是为了避讳“朱”姓。毕竟大明朝的国姓是“朱”姓,而不是“郑”姓呀,原来,崇祯皇帝煤山自缢后,明朝遗臣于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登基,是为南明“弘光”政权,后来,郑芝龙被福建巡抚熊文灿招安,归附了明朝,而郑成功也随他的母亲被接到了明朝居住。

1、被赐国姓,为何后人只知国姓爷郑成功?难道明朝国姓爷不姓朱吗?

被赐国姓,为何后人只知国姓爷郑成功难道明朝国姓爷不姓朱吗

郑成功,原名郑森,字明俨,又字大木,其乳名为福松,乃是明末著名的抗清将领。明朝灭亡后,清军进攻江南,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降清,其母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其父旧部继续在东南沿海抗清。十余年苦战之后,郑成功的势力被清军压缩在了海岛厦门和金门区域,郑成功为了寻找出路,于1661年,率军约两万五千人,横渡台海,攻取台湾。

次年,郑成功击败荷兰殖民者,开启了南明延平郡王在台湾的统治,而郑成功也从此成了国人所熟知的大英雄。那为什么郑成功成了国姓爷呢?毕竟大明朝的国姓是“朱”姓,而不是“郑”姓呀,其实,原因很简单,这还要从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说起。郑芝龙原为海盗,经常在东南沿海与日本之间,进行海外贸易,郑芝龙在日本平户有自己的宅邸,并娶了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

后来,郑芝龙被福建巡抚熊文灿招安,归附了明朝,而郑成功也随他的母亲被接到了明朝居住,郑成功年龄稍大时,进入了南京国子监读书,并拜江浙名儒钱谦益为师。钱谦益纳了秦淮八艳之一的柳如是为妾,眀亡时,钱谦益被柳如是劝说要殉国,结果刚把脚指头放长江水里沾了一下,说水凉,就跑去投降了清朝。他给郑成功起了“大木”的字,“栋梁”的意思,

眀亡之后,留守南京的明朝大臣迎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即南明弘光皇帝。但在朱由崧登基的第二年,清朝多铎率军南下,史可法等殉国,弘光帝朱由崧被俘后惨遭杀害,弘光政权灭亡,郑芝龙得知弘光朝廷覆灭之后,就在福州拥立唐王朱聿键为帝,并改元“隆武”。郑芝龙同时还将儿子郑森推荐给了隆武帝,隆武帝非常欣赏郑森的才华,加封郑森为忠孝伯,并任命其为御营中军都尉,赐国姓“朱”,并赠名“成功”。

同时,还允许朱成功使用“驸马”仪仗,隆庆帝是把郑成功当成自己女婿一般了。郑森被赐赠姓名之后,大名就是“朱成功”,郑成功之所以被称为“国姓爷”,主要是为了避讳“朱”姓。毕竟当时在称呼朱氏子孙时,没人直呼其名,一般都是以爵位相称,比如说燕王棣,那就是朱棣,郑成功虽然被赐国姓,但毕竟不是宗室,所以在自称时,都以“国姓成功”自称,或直接自称“国姓”。

郑成功这么自称,也带有些许展示荣耀的意思,郑成功自称“国姓成功”,明朝的朝臣和百姓,为了避讳,同时也为了表示尊重,自然也不会直接呼以“朱成功”,而是以“国姓爷”相称。“国姓爷”,替换一下,不就是“朱爷”么,“朱成功”的大名在外藩比较常见,因为他们不避讳朱姓,因此在书信、文书中直接称郑成功为“朱成功”。

2、为什么古代赐姓一般的国姓,例如唐朝皇姓李姓,一般赐姓都是李姓,而明朝却是郑?你有什么不同看法?

为什么古代赐姓一般的国姓,例如唐朝皇姓李姓,一般赐姓都是李姓,而明朝却是郑你有什么不同看法

其实这个问题提的是有问题的:确实古代有些君主喜欢给人赐姓,但是赐姓也是有所不同的,有些是赐国姓,有些不是,唐朝皇帝喜欢赐国姓不假,毕竟唐朝是李家王朝,所以喜欢赐功臣为“李”姓:比如李绩,原名是徐世绩,字茂公,就是相当有名气的徐茂公,后来被赐李姓,应该叫李世绩,但跟唐太宗李世民有重字,为了避讳,改名为李绩。

当然唐朝赐国姓的人太多了,就不一一举例了,我们但看题目问的明朝,明朝皇帝也爱赐姓,但是他们并不是题目所问的那样爱赐姓郑,其实他们也主要赐国姓朱。比如朱元璋还不是皇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给人赐姓了,他一共收养了二十多个义子,全部赐姓朱,有记载的就有:沐英,其实他是一个孤儿,并不知道自己的姓名,朱元璋称帝以后,又让自己的义子们恢复原来的姓氏,只有这个沐英没有名字,故朱元璋赐姓沐表示深沐皇恩,赐名英表示其英雄无敌。


文章TAG:明朝  国姓  却是  明朝国姓爷为什么是郑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