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为“三代”,魏、蜀、吴是“三国”,禹、汤、文王称为“三王”。周公礼贤下士,曾“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殷有三仁,《论语》说:“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汉初三杰,是萧何、韩信、张良。文学史上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明代有三袁(“明代三袁”又称“公安三元”,指: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

《史记·项羽本纪》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后用“亡秦三户”指不畏强暴,奋起推翻黑暗统治。除了这些,常见成语还有“三人成虎”“三足鼎立”“三令五申”“三缄其口”“低三下四”“几次三番”“三言两语”“此地无银三百两”“日上三竿”“两面三刀”“朝三暮四”“新官上任三把火”等等。中国古代作家的创作思路,也深受“三”的影响。

传说古代有“三坟五典”(三坟:指伏羲、神农、黄帝的书;五典:指少昊、颛顼、高辛、唐、虞的书。相传为我国最早的古籍。)《诗经》有“风雅颂”三部分,启蒙经典有《三字经》,前四史中有《三国志》,兵书有《三略》,《春秋》有“三传”(即《公羊传》《 谷梁传》《 左传》。)明代冯梦龙有小说集《三言》。《三国演义》里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三气周瑜”,《水浒传》有“三打祝家庄”,《西游记》有“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红楼梦》有“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总之,尊尚“三”的传统浸透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甚至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

如何理解易经中的“象”?

如何理解易经中的“象”

《易经》中的象,是《易经》中的一项主要内容。〈系辞〉有:“易者,象也”。“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易经》中的象又分为卦象与爻象。卦有卦象,爻有爻象。设卦是先有爻象,然后才有卦象。〈系辞〉中有“观变于阴阳而立卦”,故爻象即阴阳。爻象只有两种,也就是组成八卦的基本符号即(——)阴爻与(一)阳爻。

阳爻象阳,象天、象父、象君子……阴爻象阴,象地、象母、象臣民……根据〈说卦〉中归纳八卦之象为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又如乾卦中:天时为天,冰、雹……。地理为西北方、京都、大郡……。人物为君、父、大人……总之,八卦中的象,代表的物象非常之多,天地之间万物无所不包含其中。

《易经》中,何为“太极”?

我们今天说的太极,是对天地未开、混沌未分时候的状态描述,也就是“盘古开天辟地”以前,“宇宙大爆炸”未爆炸之前的宇宙状态的描述。太极这个词是孔子造的,首次写在《易经·系辞》中,所谓“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意思是宇宙创生的初始是太极,继而生出阴阳两仪。所以,太极图就是用来描述宇宙创生初始时的缩略图。

 5/6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入局  易经  势力  纷纷  传统  易经里面入局什么意思  传统势力纷纷入局  
下一篇